梦回航海世纪_0054章:炮轰鲨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4章:炮轰鲨鱼 (第1/1页)

    古人称鲨鱼为鲛鱼、鱼昔,亦写作沙鱼,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别号。

    但人们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则是鱼皮和鱼唇。

    说起有关鱼翅的历史,得从宋朝说起,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杨彦龄《杨公笔录》在夸奖鳆鱼的时候,认为江珧柱、沙鱼、赤鳔之类“皆可北面矣”,这里说的沙鱼仅指其鱼皮和鱼唇制品。鲨鱼皮经过加工并细切成丝后,称为鲨鱼皮脍,非常珍贵,有人认为鱼翅在宋代已登食坛,乃是将鲨鱼皮脍误认为鱼翅。

    其实,我国加工鱼翅的历史并不长,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首先必须得说明,捕鲨本身就带有危险性,因为鲨鱼凶猛,能够攻击人类,捕杀过程风险高。从古籍中看:乾隆《诸城县志》卷一二曾记载说:“最悍者沙,……其翅猛恶,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毙,海上畏之,号曰海狼。”可见,乾隆时期的鲨鱼捕捞危险重重,没有领悟杀鲨鱼技巧的纲领,从鲨鱼翅到鱼翅的处理过程非常繁琐。古籍中曾介绍过鱼翅的加工情况。捕鲨之后,粗加工成为翅板(或称翅片、原翅、皮翅),细加工则成翅丝(或称软刺、明翅)。

    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轰鸣,认识鱼翅之价值者逐渐增多。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汪穰卿笔记》卷三曾探讨鱼翅。入清以后,鱼翅作为新兴的海产珍品,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供应量明显增加,身价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记海错》说鱼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间以为上肴”。从那时起,南北各地都可见到鱼翅宴席,《竹叶亭杂记》卷八记载说:“京师筵席多尚异味,……近日筵席,鱼翅必用镇江rou翅,其上者斤直二两有余。”《水窗春呓》卷下记述那帮主管治理黄河的河厅官员,有清一代,鱼翅一般都在高档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无翅不成席”之说。

    然而,鱼翅虽然名贵,但烹调却颇费功力,只有技艺高超的厨人才能制作出的鱼翅菜肴。为此,清代厨家各显神通,不断推出新型的鱼翅菜品,鱼翅口味,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烹饪特色。当时食界共推闽、粤鱼翅,烹饪最良。如《汪穰卿笔记》卷三在论述鱼翅制作时说:“顾庖人为此未必尽得法,大约闽、粤人最擅长,次则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鸡四只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鸡鸭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极融化而漉取其汁。

    此时纪渤涵得到了制作鱼翅最上等的姥鲨,岂能不喜,如果将姥鲨的尸体带回大明,便能制作出精美诱人的鱼翅出来,绝对能卖出一个很好的价格。

    “提督,现在鲨鱼也杀了,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吗?”伍尔夫小心翼翼的问道,他可以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可以算是一个化学家,但是在生物学方面,伍尔夫也是江郎才尽,知之甚少。这个时代可没有二十一世纪的初中高中,人们不能经过系统的学习,所以伍尔夫对海上的知识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骨干海员,但这也不能忽略伍尔夫的价值,伍尔夫在造船修船、制作火炮、冶炼金属三个领域才是他擅长之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