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元宵节 (第1/1页)
元宵节,是大梁百姓很看重的节日。 往年的正月十五这天,一到天刚擦黑,晚食过后家家户户的孩童都会从挑着花灯从家里出来玩耍,挨家挨户串门子,串到谁家里都要给些好吃的零嘴儿塞给娃儿们,这是风俗。 虽然各家都不富裕,但一把花生、几个大红枣儿之类的小吃食也都会给的,这叫闹元宵。 家里稍富裕些的农户还会燃放鞭炮和烟花爆竹,或是带着一家老小到镇子上看灯会。 这说的还是乡下的过法,镇子上就更不用说了。 往年的灯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华灯初上时分,年轻的姑娘借着赏灯的由头到灯市去见心上人,新婚夫妇你侬我侬的牵手看灯,老妪和老翁携小孙子、孙女挑花灯、买糖人逗弄,更有拖家带口从乡下赶马车来镇上赏灯的,人潮中每个家庭的小幸福在灯影摇曳处被放大,一年的辛苦劳作在斑斓的花灯下得到慰藉和满足。 而茯苓一家的幸福缩影也在其中。 而如今年景是一年不如一年,朝廷的苛捐杂税日益繁重,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百姓对于赏灯的兴致自然也就不高,灯市的习俗自然也就无人问津。 自护国大将军文飞死后,乌池镇一带直接与北燕接壤的疆域,免不了受北燕人的sao扰和欺凌,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百姓每天为生计发愁,哪还有闲心去顾及其他。 和小妹一同回忆着往昔的同时,焖了半个时辰的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也该起锅了。 那边茯苓把煨好的一罐香气扑鼻的鸡汤刚端上案几,刚才还陶醉在回忆里的小妹和在灶间添柴的二弟两人呆愣片刻后,只知道拼命的咽口水,茯苓的一声“开饭了”仿佛是对两个小馋猫的特赦令,他俩便“嗖”的一下就蹿到案几边。 看着二人动筷,把一大罐鸡汤喝完,一整只鸡吃干抹净,无所依傍的茯苓瞬间觉得这就是自己活下来的意义。 吃完饭茯苓打发两个小家伙去睡觉,自己忙着把鸡骨头,鸡毛鸡内脏找个地方埋了,又把锅碗瓢盆和灶屋都弄干净了才放心的躺在暖暖的炕上闭目养神。 回想初来这里至今,虽然一步步走的都很艰难,但起码日子是一天天好起来了,弟弟meimei苍白黄瘦的小脸也愈发的红润饱满起来。 眼下若江南布庄的商业点子行之有效,那么很长一段时间,姐弟仨短时间内便不用为吃穿用度发愁,甚至收入还会小有盈余。 对于这些,茯苓不满足,她不想把自己和弟弟meimei的一生都禁锢在这个小小的破败村庄里。她要带着弟弟meimei过上更好的生活。 世界很大,不走出去看看就了此一生是可悲的。 当然,再多的想法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银子。 其次是读书。 想离开这里,想让弟弟meimei吃饱穿暖之外开拓视野,明理明德,除了需要银子之外,还要读书。 在这个朝代,读书考科举是穷人跳出农门的唯一方式,即便朝廷昏庸,即便不入朝为官,读书这条路也是弟弟meimei必走的。 而茯苓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赚钱,赚很多很多的银子,才可以供弟弟meimei读书、让自己在这个异时空过得舒适些。 而自己,只要好好的种田经商赚银子就行了。唯一需要学习的是文字,这里的人用的是繁体汉字,语法和行文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不过以茯苓的智商,学习起来也并非难事。 望着窗外满眼的积雪和屋檐下结出的长长冰凌,茯苓感叹:穷乡僻壤,百姓苟延残喘,朝局动荡的乱世,没物资没本钱,想翻身过好日子谈何容易! 脑海里浮现出村子里、镇子上看到的大多数人,衣衫褴褛、面露菜色、满目愁苦,这样的世道生存下去都举步维艰,又要怎样才能过上有饭吃、有书读的好日子? 揉了揉发胀的脑袋,茯苓今晚暂且不再去想这些烦心事,翻了身,拉起被子往上盖了盖,最近实在累坏了,很快便沉沉睡去。 一觉醒来已是大天亮,外面明亮的刺眼,太阳虽还没出来,却能看出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赖在温暖的炕上实在没有勇气起床,奈何早饭还是要吃的,茯苓就就磨磨蹭蹭的起来烧了点热水留待三人洗漱用。 正在灶间准备早饭,只听村里的林黑子就在门外吆喝开了:“我说易家的娃们,起了没?易家大丫头,等下也别太磨蹭了,直接去里正家里,有要事相商。” 这一大早的,里正林伯伯就派了人挨家挨户通知,茯苓早饭也没吃就急忙赶了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