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四十节 杀最讨厌的 (第1/2页)
皇帝的固执来自多数人的恐惧。1▽,.. 他看着面前一位、一位殷勤劝说的面容,知道这些大臣们只是源于恐惧,他们害怕自己带着他们出来,与他们留在塞外的草原上,他们为什么不好好想着怎么战胜东夏人?朝廷军队没有东夏的军队吗?就目前来说,还是占据优势,优势兵力却被劣势兵力包围,大臣们不失报效,武将们不奋勇杀敌,一说议和那是争先恐后,却又不肯出面与东夏人去谈具体条件,害怕留骂名。 他憎恨以及讨厌。 这些人的嘴脸他记得清清楚楚。 说要杀掉东夏人的使者,结果逼宫的势头都流露了出来,可笑,朕堂堂天子,那是天赐勇气,岂为你所动? 一旦解困,他会好好与这些人算一番帐。 他心里认为的逼宫,那是东夏的使者一到,他就准备好了钢刀,可是到了跟前,大臣们蜂拥抱腿,挡着不让杀那倨傲的东夏使者。 这件事发生,在场的人他谁都不再相信。 这些人中,有的也许是怕死,怕事情不可挽回,与东夏展开决战,死于塞外,有的,很可能是与狄阿鸟他勾结了……狄阿鸟在中原有财团,不少门阀私下与他做生意,走私粮食,铜铁,茶叶等等,以为自己不知道吗?一清二楚。 狄阿鸟娶的又是自己皇妹,嫡亲正宫所生,与他勾结,那更有得勾结。 议和? 议和都是狄阿鸟开出来的条件,都是养肥他的,朕怎么可能答应呢? 他派人把董文叫来。 董文是他的舅舅,虽然家族与狄阿鸟更是牵扯不清,但那是自己的亲舅舅,他需要亲舅舅听自己的。 董文到来落座。 皇帝直接把话挑明说:“舅舅。诸大臣怂恿朕议和,你都是看在眼里的。朕问你,你是不是也想和?” 董文愣了一下,他也想和,眼下他没有信心战胜东夏军队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他知道皇帝的态度更多一些,轻声说:“那些大臣们说的也有道理呀。陛下。你想过没有,议和能回喘一口气。” 皇帝大怒:“到喘不过来气的时候了吗?” 他摊牌说:“朕已经让朱天羽传召北平原的军队了。” 董文大吃一惊,惊叫说:“北平原不要了?” 皇帝想也不想就说:“并不是不要了。靖康最大的威胁,就是他狄阿鸟,与他狄阿鸟决战在即,暂时放弃北平原,战胜了他狄阿鸟,再征伐高显,不过是一个偏远小国,收复北平原轻而易举。” 董文沉默了。 这个外甥是看着长大的,性格刚愎,他是一清二楚。 老皇也是个刚愎的人,某种程度上,更多欣赏他的刚愎,认为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董文轻声道:“这个事情太大了吧。还是召集群臣,细细商议。” 皇帝反问:“朕问你。狄阿鸟要与朕作战,还需要与他的大臣商议吗?大臣们肯了,他才出兵吗?” 董文想也不想就说:“应该是独断专行。” 皇帝森森笑道:“朕也这么看。” 甥舅二人却是不知道,狄阿鸟决定议和,那还要把人拉到一起劝解,上下统一人心。 皇帝小声说:“朕知道一个人在挑头。武元昭那老儿。你去找个理由,把他给朕杀了。” 武元昭,太原武氏。 太原武氏也算门阀,只是个小门阀,老皇看中这一点儿,一手简拔,现在担任鸿胪卿一职。 皇帝登基后,对他也还算看好,而鸿胪卿是礼官,人脉又足,按说皇帝不会把此人当成眼中钉,但有三个事,皇帝记得很清楚。 第一,那就是清算三分堂的时候,此人跳出来说,绣衣不经大理寺、刑部省,怎么能够随意捕杀商人……商人罢-市,人们出门不敢用钱,官员们争相上书,劝皇帝不要激烈行事,皇帝就怀疑他在背后。 第二,新年祭祀太庙,带着高僧前去,他竟然当众叱喝:“秃驴安敢进太庙。给我滚出去。” 第三,抵达白登山之后,他要自己与狄阿鸟会盟,说:“君伐无道。东夏虽行事乖张,最近却没有对朝廷失德,也没有失信,朝廷怎么能一点道理都不讲,一心想征讨人家呢?何况他是你妹夫。” 如果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