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三十六章, 千载良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千载良机 (第1/1页)

    对于羸弱已久的东晋朝廷来说,消灭成汉政权像是给他们打了一针鸡血,大家已经完全忘记了要对桓温“拜表辄行”的行为治个擅权之罪了。兴奋之至的执政者会稽王司马昱不知道该如何酬赏立了大功的桓温,起初就打算将豫章郡封给他,结果当场被荀彧的后人荀蕤泼了一盘冷水。荀蕤说:“倘若今后桓温能够收复洛阳,那封给他什么呢?难道是封王吗?”因为这豫章郡是一个大郡,比豫章郡公更高一级的爵位就只有王了。而晋武帝在咸宁三年定下了传之后世的祖训:“非皇子不得王”。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八月,桓温以平蜀之功被进爵为临贺郡公,加官至征西大将军,开府,成为了朝廷当中当之无愧的一品大员。此外,朝廷还进封了在这次冒险行动当中除桓温之外功劳最大的袁乔为龙骧将军、湘西伯。然而,不久之后,袁乔就因急病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朝廷追赠其为益州刺史。对于袁乔的去世桓温感到十分的痛惜,他深知失去袁乔是多么令人哀痛的损失,他觉得自己失去袁乔时的悲痛还超过了曹cao失去郭嘉。袁乔这种百年难得的军事人才假如能够多活十来年,这历史恐怕就有可能增添上一些不同凡响的篇章,可是,真实的历史毕竟是由一连串的偶然性连缀而成的,任你心比天高,一个小小的偶然就能够把你化为尘埃。

    在朝廷方面,消灭成汉政权的兴奋劲才刚刚过去,一个刘惔早就发出的谶言,现在很现实的摆在了东晋朝廷的主政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防范和抑制桓温新兴势力的恶性膨胀。桓温在讨伐成汉返回后曾经示威地问过刘惔:“垂长衣,谈清言,竟是谁功?”。刘惔则不肯示弱地回答道:“晋德灵长,功岂在尔?”荀蕤和刘惔的态度代表了不少士族成员的心声,作为执政大臣的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不能置之不理,为了抗衡桓温势力的进一步发展,他采取了以下的一系列措施:

    一、重用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殷浩的优点是:首先,他学识渊博,而且专攻《老》、《易》,与人清谈,除了刘惔外没人是他的对手,司马昱对他也是佩服之至;其次,他屡屡向世人展示了其清高的理念,他视高官厚禄为粪土,受朝野人士普遍推崇,这种人不会有不可抑制的政治野心。不过,殷浩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欠缺实干能力。不过,值此用人之际,已经不可能再计较那么多了。为了抗衡如日中天的桓温,殷浩被司马昱视若拱璧,引为心腹,把他征召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桓温西征期间,适逢殷浩的父亲殷羡病故,殷浩要离职守孝,司马昱命蔡谟代管扬州,以等待殷浩的归来。殷浩服丧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仆射,但他没有就职,依旧以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职位参与朝政。

    二、依托兖、徐、豫的地方力量拱卫朝廷。此时,豫州刺史并加督扬州六郡诸军事的是谢鲲之子、褚太后的舅舅谢尚,镇历阳;而褚太后的父亲褚裒,则是征北大将军,都督徐州、青州、兖州、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徐州、兖州二州刺史,镇京口。褚、谢二人一东一西,拱卫着京师,阻止桓温势力向东扩张。

    三、重用王羲之、刘惔和荀羡兄弟。这几个人素来就美名远扬,因此,殷浩多次请求老同事王羲之担任侍中、吏部尚书和护军将军,王羲之本不想在中央里做事,不过,在殷浩的一再要求下,王羲之还是当了护军将军,当上之后,却又要求去宣城当地方官,殷浩没有同意,而改授其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来,殷浩与桓温的矛盾逐渐表面化,王羲之一直是殷浩的老友,但是内心却有点倾向于桓温,他于是给殷浩写信说国家安定在于内外和睦,劝说其不要与桓温构隙,可惜殷浩却没有听从。既然荆州的局面已经无法被朝廷掌控,那么早就预言桓温会逐渐变得难以控制的刘惔就被司马昱晋升为侍中、丹阳尹,成为维护京畿安全的实权人物。而反对封桓温为豫章郡公的荀蕤则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作为京口褚裒的后盾,荀蕤的弟弟荀羡被提作为褚裒的长史。由于荀蕤在吴国内史任上很快就去世了,于是,朝廷又改任荀羡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接替了他哥哥的职位。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在平庸清净的司马昱的主政下,东晋王朝的人民过着平凡而单调的生活,桓温加督了交、广两州,势力大增,不过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可是,这个时候北面出大事了。

    这件后果严重的大事就是后赵皇帝石虎死了。

    后赵武帝石虎(官员295-349年),字季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后赵明帝石勒堂侄。早年石勒的父亲石周曷朱将石虎收为己子抚养。永兴年间,与石勒相失。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月,刘琨送石勒母王氏及石虎于葛陂,时年十七岁。

    石虎生性残忍,好驰猎,游荡无度,但因为他弓马娴熟,勇冠当时,所以得到石勒的重用,拜为征虏将军。他先后娶了将军郭荣妹和清河崔氏女为妻,却都因优僮郑樱桃的谮言而杀害了。他对于军中有勇干和策略的人随意杀害,攻破敌人的城池后更是肆意屠城,石勒虽屡加责诱也无法令他改变。因为他在带兵上确实有一套办法而能够做到所向无敌,石勒只得继续靠他东征西讨。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九月,石虎在义渠大败前赵军队,刘胤逃归上。石虎乘胜追击,尸体枕籍千里,石虎擒获前赵太子刘熙、南阳王刘胤及其将军、郡王、公卿、校尉以下三千多人,全数加以杀害。他把前赵朝廷的文武官员、关东流民、秦州和雍州的大族九千多人迁徙到襄国,又在洛阳坑杀五郡的匈奴屠各部人众五千多。石虎进攻河西羌族的集木且部,获胜后俘虏数万人,秦州、陇西全部平定。就连氐族王蒲洪和羌族首领姚弋仲都归降了石虎。石虎把氐族和羌族的十五万村落居民向东迁徙到司州和冀州。

    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二月,后赵的群臣请求后赵王石勒即帝位,石勒便号称大赵天王,行施皇帝的事务。又立妃子刘氏为王后,世子石弘为太子。任儿子石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大单于,封为秦王。任中山公石虎为太尉、尚书令,进升爵位为王。石虎因得不到大单于的称号而异常愤怒。

    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四月,后赵右仆射程遐向国主石勒进言除去石虎。石勒不听。六月,后赵国主石勒病重卧床,石虎进入禁中侍卫,矫称诏令,群臣、亲戚都不得入内,七月二十一日,石勒去世。中山王石虎劫持太子石弘让他到殿前,收捕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交付廷尉治罪,又征召石邃,让他带兵入宫宿卫,文武官员纷纷逃散。石弘大为恐惧,自言软弱,要让位给石虎。石虎不肯,还把石勒的尸体秘密瘗埋在山谷,没有人知道地点。

    九月底,后赵国主石弘自己携带印玺到魏宫,请求将君位禅让给丞相石虎。石虎又不肯,却在十一月,派人将石弘和太后程氏、秦王石宏、南阳王石恢全数杀害。至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石虎将首都由襄国(今河北邢台)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北郊)。

    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石虎自称为赵天王。石虎在位期间,生活十分荒yin奢侈,他和他的几个儿子又对百姓施行暴政,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胡、汉各族人民。他占据了十州的地域,聚集收敛的金帛以及外国所进献的珍异宝物不可胜数,但自己还是觉得不够,就派出他的“摸金校尉”,把前代的陵墓全都挖掘开,夺走了其中的金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