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四十章, 政治正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章, 政治正确 (第2/2页)

的关于桓温的预言却在持续发酵。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朝廷的当政者越是相信刘惔的预言,就对桓温越防范;朝廷越对桓温防范,就越引起桓温的不满;桓温越不满意朝廷的处事方式,就越不愿意尊从朝廷的命令;桓温越不尊从朝廷的命令,朝廷对他的疑虑和猜忌就越深。如此一来,桓温与朝廷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死循环。这个在双方心理上所存在的死结的主因在于当朝主政的司马昱和殷浩,不过桓温自己似乎也应该对此负上一定的责任,他们三位都是清谈高手,如果他们双方都能够推心置腹地谈通谈透,把各自的心病都放下来,未尝不能就北伐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就是因为矛盾的双方都互不信任对方,也没做到主动去尽力解除这块心病,不但北伐的最佳时机一再错过,就连刘惔生前所留下的预言,都差不多要自我实现了。

    就在这个时候,朝中一件逼迫别人升官的罕见闹剧发生了,这件事情看起来与桓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上也有相当程度的牵连。

    早在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桓温灭成汉之后,朝廷就任命了蔡谟为司徒,可是,蔡谟一直不愿做执政大臣,反复陈让,皇太后褚蒜子一直不同意,从永和四年冬天一直到永和五年,诏书屡下,而蔡谟屡次推辞。朝廷每下一次诏书,皇帝都需要按照规定亲自坐到正殿之上等待,如此这番折腾了无数次,蔡谟就是不肯上任。

    到了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他更是上了十多道奏章要求退休,还呈上了自己的左光禄大夫、代理司徒的印章绶带。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时年八岁的晋穆帝司马聃登临正殿,他被司马昱和殷浩当枪使,再次赶鸭子上架,又要拜蔡谟为司徒,他派遣侍中纪据、黄门郎丁簒征召蔡谟,蔡谟让主薄谢攸对外声称自己病重而再次推辞,从早晨一直折腾到傍晚,使者来回十多趟,而蔡谟却一直不上朝。小皇帝以及所有的朝臣们都累极了,可怜的小皇帝司马聃对身边的人说:“所召之人为什么还没有到来?斟在此临朝将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皇太后只好下诏:“蔡公真的不来的话,那就罢朝吧。”蔡谟的所作所为让大家都觉得很没面子,恼羞成怒的中军将军殷浩要求罢免吏部尚书江虨的官,司马昱则说:“蔡公傲视君命,无人臣之礼。如果君主在上卑屈,而大义不行于下,那么就不知道将如何为政了。”于是,有关部门要求将蔡谟送交廷尉审判。

    听到这个噩耗,蔡谟也不生病了,吓得率领全家穿着孝服到宫门前谢罪,并亲自到廷尉处自首。当时,按殷浩的想法是要将蔡谟斩首来整肃朝纲的。这时,正巧兖州、徐州刺史荀羡进京,殷浩将自己的打算对他说了,荀羡说:“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举。”殷浩才作罢。荀羡说的桓、文之举,就是桓温极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兵向朝廷,以清君侧。于是,为了避免授人以柄,褚太后下诏将蔡谟免为庶人。

    由于蔡谟与桓温在琅琊王府有过一段近乎师生般的交情,而现在满朝文武当中也就只有蔡谟一人能够获得桓温由衷的敬重,深知这里面关窍的殷浩和司马昱之所以一直要晋升蔡谟为司徒,就是希望利用蔡谟与桓温之间的关系来达到牵制桓温的目的,却没想到蔡谟坚决不赶这趟浑水,这不但让司马昱和殷浩颇为扫兴,而且还就打破了他们的政治图谋。

    虽然蔡谟从来不发音来声援已然功高震主的桓温的主张,但是从蔡谟拒不加入司马昱和殷浩的阵营的这件事看来,这本身就是对桓温一种无声的支持,如果朝廷方面对蔡谟的处罚过于严厉的话,一直以来受尽朝廷防范和戒备的桓温是有可能趁机翻脸的。好在殷浩听从了虽然更为年轻却更为老到的荀羡的告诫,没有给予桓温发飙的借口。因此,尽管桓温一直心怀不满,但直到永和七年,他与朝廷之间起码在表面上还是相安无事的。然而,到永和七年年底,桓温终于按捺不住,他决定主动出招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