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五十七章, 再议迁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再议迁都 (第2/2页)

扬越一带,蛰伏求全以等待卷土重来的机会。这实在是因为时局的艰难困顿,并非理应如此的。然而丧乱持久,至今已经五十多年。先朝的旧臣大都去世了,而后来的幼童则放弃了乡音,逐渐入乡随俗,开始忘记了家乡,在江南苟且偷安。回首往事,能不让人悲叹!臣虽然平庸拙劣,才干不足以成大事,虽然暂且承担着空置的官职,但既然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岗位,臣愿意竭尽全力,充当先锋,披荆斩棘,驱除豺狼。臣要求自从永嘉之乱以来流落到江东的人们,全部往北迁徙,以充实河南地区。由朝廷资助他们恢复旧业,让他们返回故乡,从事农业养蚕业。同时充分利用有利的时机,教导他们做人的原则,对他们尽到礼数,从而使文武都得到宣扬,信用得到流通。一旦民间的根基打了下来,那么自然就会初步做到纲纪粗具。然后陛下建立国之宪章,振动飞扬的旌旗,坐在金銮御驾里,携带身着朝服的大臣们一道渡过长江。这样宇宙之内谁不欢欣鼓舞!

    人性都是贪图安逸的,很难让人主动去艰苦创业。非同寻常的大事,总是被大家怀疑。但愿陛下以明睿的目光,果断地采取非常措施,把光复国土的职责交给我,由我来负责令这个任务最终达至大功告成。这件大事一旦办成,那么陛下的功勋将比前代君主更为盛大,堪比周宣王当年的中兴。如果不成功,那是臣的罪过,即使遭受烹杀,也心甘情愿。”

    《求还都洛阳疏》是桓温的奏议文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在疏文中,他首先指出,经过自己的一番武功之后,国家有了“时来之会”“休泰之庆”,而朝廷又在北伐中用人不当,以致“复使二贼双起,海内崩裂,河洛萧条,山陵危逼,所以遐迩悲惶,痛心于既往者也。”二贼指的就是前秦与前燕。在此情况下,希望晋哀帝能够“远图庙算,大存经略,光复旧京,疆理华夏,使惠风阳泽洽被八表,霜威寒飙陵振无外”。如果能做到这样,则可以令海内鼓舞,二贼自灭。并言中原为本,“贵中区而纳诸夏”,这是“朝宗四海”的依靠。如果一味偏安江南,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光复之心。

    在最后,他提出了对东晋朝廷最具争议性的建议:“自永嘉之乱,播流江表者,请一切北徙,以实河南,资其旧业,反其土宇”——不但朝廷要北迁,当年永嘉之乱时,南迁的中原大族都要返回原籍,以充实黄河以南地区。桓温此举不仅将自己放在了东晋朝廷的对立面,而且,也将自己放在了整个东晋士族、全体流民的对立面。因为自从永嘉之乱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六年,渡江的世家大族在江南求田问舍,圈占了大量的优质土地,也拥有了为数可观的庄园、奴仆和财富,让这些人舍弃既得利益而返回到满目疮痍的河南地区,无疑比杀了他们还难。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渡江的流民也早已安居乐业,当初渡江而来的父祖辈大多也已故去,坟柏选址,社会关系已经重新建立,人民已经将他乡做了故乡,此时强行将整个江左几乎一半多的民众全部迁回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陌生而又充满危险的家乡,无疑会引起严重后果的。

    那么,桓温为什么开出这样一贴狼虎之药呢?

    桓温深感偏安之后整个东晋社会士族气质的堕落之快,那些自以为是社会的顶梁柱们整天醉生梦死,还把五石散这种原始的毒品当成零食,没事就聚集起来发散一下,以找到那种如幻如仙的感觉。熟读《孟子》的桓温深深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道理,为了避免大家在安逸的生活当中安乐死,必须开出一副猛药,让大家重新至于战战兢兢的状态,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改造法。桓温是当时那个日渐堕落的社会里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就是因为东晋当时还有一些象桓温那样的清醒者在掌权,东晋还能奇迹般地苟延残喘着。桓温对于前秦政权开拓基业时苻氏核心家族成员的众志成城和精励图治印象深刻,他也深深知道温水煮青蛙的危害,他认为要恢复中原故土,精神和意志的方面所能够起的作用远大于物质上的作用,他想通过营造出一定的危机感来挽救东晋王朝这只快要被煮熟而自己却乐在其中的大青蛙。可是,桓温还是远远地低估了人性当中追求安逸享受的那股使人堕落的力量。

    刘惔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清谈公案。有一天刘惔和王濛邀请殷浩到刘府上清谈,殷浩问:“为什么世界上坏人多而好人少?”刘惔则应声答道:“这很容易理解,就像高山上流水,各自纵横漫流,哪有自然形成圆形或者方形的。”在这次清谈中刘惔因此恰当的比喻而占了上风。

    大多数人的本性岂不也是象流水一样的堕落而散漫,而桓温硬是要把别人塑造出一个理想的形状出来,硬是要革别人灵魂的命,不遭到别人的坚决杯葛才怪。

    “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被朝中人士视为顶级大流氓的桓温的这篇奏章令众多久已在江左扎根的南迁士族大为恐慌,但是谁都不敢对桓温这篇冠冕堂皇、气势磅礴、理直气壮、充满高大上的正能量以及政治正确的奏章提出任何反驳意见,满朝文武挠破了头皮都不知道怎么去应付,还准备派遣侍中前去洛阳劝慰守城的官兵。后来,扬州刺史王述就对一些主要的大臣说:“桓温不过是以虚声来威胁朝廷而已,迁都洛阳的事情不符合实际情况,朝廷但听从无妨,接下来山人自有妙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