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顿挫枋头 (第1/2页)
虽然五叔慕容垂已经主动请缨了,可是慕容暐觉得还是应该多上一道保险,所以又派出散骑侍郎乐嵩二度前往前秦求救,而且极为轻率地提出只要前秦愿意出兵相助,就将包括洛阳在内的虎牢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前秦。 秦王苻坚与众臣因此在大殿的东堂商议是否发兵援救前燕,前秦的群臣都认为:“过去桓温讨伐我们,兵至灞上,前燕却坐视不救;如今,桓温伐燕,我们为何要救他们?并且,前燕也不向我们称臣,我们凭什么要救他!”其后,王猛另外找了个机会秘密对苻坚建议道:“燕国虽然强大,但是,慕容评却不是桓温的对手。如果让桓温占领了崤山以东的地区,进屯洛阳,收拢幽、冀之兵,运来并州、豫州之粮,兵临崤山、渑池,那么,陛下将大事已去。如今不如与燕军一起共同对付桓温,等桓温退去以后,燕国也将实力大损,然后,我们就趁着他们疲惫之时,取而代之,这不是很好么?”于是,苻坚就同意了这一石二鸟之策。就在前燕与桓温鏖战之时,前秦派遣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领两万步骑,从洛阳出发,东进到了颍川(河南省禹州市)伺机行事。同时,又派出散骑常侍姜抚作为使者前往燕国回复,并晋升王猛为尚书令。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七月,桓温帅兵抵达了距离邺城才一百八十里地的枋头(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西东枋城、西枋城)。枋头附近有黄河的一条支流,名为淇水,枋头是一处连通黄河、淇水、白沟和清河,保证河北漕运的交通枢纽。早在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cao在进攻袁尚时围攻了邺城,他在淇水入黄河口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注入白沟,通过增加白沟的水量以利漕运,枋头之名因此而来。枋头一带,也是黄河渡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隔河相对的是濮阳,而濮阳境内的重要渡口就有:灵昌津(又名延津)、棘津、文石津和硗津等等。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 东晋军队自湖陆开战以来,一路上连战连捷,士气是相当的高昂,桓温本该趁此机会马不停蹄地向邺城推进。然而,来到枋头之后,桓温觉得由于前军推进得太快而造成了与后面的补给线之间有些脱节,于是就下令让前锋部队暂停下来先作休整。然而,就在东晋军队这略一停顿之间,慕容垂就已经迅速率兵进抵枋头,这两位当世的用兵大家就这样沿着黄河对峙起来了。桓温并没有马上对挡路的燕军发起主动进攻,因为他发现对方这支军队的阵形非常的严整,与前面几次交锋时所遇到的军队截然不同,一向慎重的桓温决定先按兵不动,等斥候打探清楚情况再作下一步打算。 其实,兵还是那些兵,只不过换了一个统帅,就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将一支屡屡被打烂的衰败之军,一下子变成了一支看起来凛然不可侵犯的雄师,非第一流名将不可为也,而慕容垂却偏偏是这样的名将。 由于桓温的持重,前燕大军并没有如王猛所盘算的那样,立刻就与桓温的东晋军队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决战。其实,如果这个时候桓温马上与慕容垂进行决战的话,他未必不能趁士气正盛的时候击败慕容垂,可是,过于慎重的心理习惯让他总是想先了解清楚对手的情况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对策。而且,桓温很清楚,随着自己部队的持续往前推进,自己身后的补给线已经被拉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脆弱了,而奉命开辟出另一条补给线的豫州刺史袁真,至今仍然没能完成任务,要是贸然出击的话,一旦被对方断了粮道就麻烦大了。 对于桓温的停步不前。前燕军中的封孚对给事黄门侍郎申胤说:“桓温的部队人强马壮,而如今却只是占据高岸,逡巡不进,看不出他能取胜的苗头,不知道事态将如何发展?”申胤说:“以桓温今天的声势,似乎能有所作为,但以我判断,必然不会成功,为什么呢?晋室衰弱,桓温专权,晋朝君臣未必与他同心,因此,桓温如果北伐成功,这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肯定有人会在背后设置障碍,暗中搞破坏。而且,桓温依仗他人多势众,骄傲自满,怯于应变,率领大军深入敌境,放着可以利用的良机而不利用,不主动出击夺取胜利,反而持重观望,妄图不战而胜;如果日后他军粮消耗殆尽的话,军心将摧沮,肯定会不战自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动刀兵。三国时期相互对峙的陆抗和羊祜的那一对都是个明白人,所以能够惺惺相惜。可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