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章, 擅行废立 (第2/2页)
龙、计好、朱灵宝等人,参加服侍皇上的内寝,结果和二美人田氏和孟氏生下了三个男孩。如果靠他们当王储,那么皇基将会倾移。”当时人们也无法辨认这些流言的虚实,不过,凡是人类都有八卦的毛病,一些有关床帏方面的事情尤其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更何况这是涉及到宫廷最深处、最难以启齿的隐私呢?一时之间,在京城建康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津津乐道着这个涉及到当今皇上的“性话题”。这个非常恶毒的段子也就只有顽主郗超能够想出来,真不愧为古代的心理学大师。如果他能够活到今天搞商业推广的话,绝对能够抛离那些什么“脑白金”之类的十条街。 都说纸包不住火,很快,就连皇宫之内也是沸沸扬扬的,皇上司马奕因此惶恐不安。他已经隐隐地知道谣言是谁所造出来的,但是面对这样的谣言,以当时的医学水准,谁又能够解释清楚呢,谁又敢于出来做证明呢? 而他自己,作为贵为天子的身份和地位,他不可能亲自走出来向天下的子民昭告关于自己身体的事情,他甚至不敢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去诉说苦衷,唯恐引起不可控的动荡,他深知他的姑丈桓温是个什么样的狠茬。但是司马奕所选择的沉默不言,在大家看来却是另一种表态:他既然不说话,就代表了默认了,恐怕皇帝在那方面确实是不行的!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九日,桓温对外宣称要从广陵回姑孰,途中暂时在白石停留。四天后的十一月十三日,桓温前往建康,并将一道奏表呈奏给褚太后。当桓温的奏表送入宫中的时候,褚蒜子正在宫内的佛堂烧香,内侍启奏:“外面有紧急奏报。”褚蒜子从佛堂内走出,依着窗户看了几行桓温的奏表,只见上面写着: “王室艰难,穆、哀短祚,国嗣不育储宫靡立。琅琊王奕亲则母弟,故以入纂大位。不图德之不建,乃至于斯。昏浊溃乱,动违礼度。有此三孽,莫知谁子。人伦道丧,丑声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庙,且昏孽并大,便欲建树储藩。诬罔祖宗,颂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 褚蒜子看了这篇奏章后,沉痛地说了声:“我本来就怀疑是这件事。”她呆想了片刻后,毅然地命人拿笔过来,在奏表上补上了一段:“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社稷大计,义不获已。临纸悲塞,如何可言。” 时年四十八岁的崇德皇太后褚蒜子在年龄上不算老,却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她一直是整个王国里面最尊贵的女人,可是却没有多少的幸福感可言;她曾经拥有过一个完美的家庭,可是却被上苍无情地拆散;她对政治毫无兴趣,可是却屡屡被推到涉及王朝命运的风尖浪口上! 可以说,褚蒜子与桓温是一个老熟人了,她曾经亲眼目睹了桓温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踏上成功的道路,以致逐渐的羽翼丰满,并让朝廷起了防范之心,进而双方不断地进行全面的较劲的全过程: 当褚蒜子作为琅琊王妃嫁进琅琊王府的时候,桓温已经是驸马兼琅琊內史了,不过那时的桓温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规规矩矩的,是一个典型的良吏能臣的模样,褚蒜子对他的印象还很不错,而褚蒜子与桓温的正妻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份属姑嫂,两家人的关系也保持得很和谐。当褚蒜子的丈夫成为了晋康帝,然后又薨了之后,也就是在永和元年,晋穆帝司马聃继位,她作为太后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司马聃坐在御座上,面前垂下一重白色珠帘听取大臣们上奏国事。当称雄西藩的庾氏家族的最后一位头面人物庾翼去世时,是她同意了当时的执政何充的建议,让桓温接任了荆州刺史的职务,从此让他一飞冲天而变得难以驾驭。为了抑制如日中天的桓温势力的发展势头,她的父亲褚裒以一介文人毅然北伐,以致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其后,与桓温对抗的殷浩、范汪、庾希等人都接二连三地纷纷倒下了,而这命硬的桓温却在朝廷的轮番打击下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还越活越有滋味,就连遭受了北伐失败这样的重大的挫折,都没有能够让他消停下来,这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