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灭蝗传说(1) (第1/2页)
飞鱼服,绣春刀确实非常好看,不过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吸引人的用途呢?增加战斗力确实有,但是老钱他们研制的防护衣的防御力高于飞鱼服,至于绣春刀,确实锋利,而且用起来顺手,但是周明就是用自己的大砍刀把手持绣春刀的锦衣卫给杀了,经过激烈的搏斗,那把绣春刀已经出现了不少缺口,周明的刀虽然也有缺口但是比那把绣春刀的情况要好多了。那就是一把绣春刀,没有凝聚民族魂魄,也没有附魔,所以这把刀注定比不过用高科技打造出来的成果。 但是你别说呢。这把刀再加上这飞鱼服在主神空间的评价不低呢。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飞鱼服加上绣春刀组成的套装可以使你在进入一个副本之后直接获得一个相当于七品的官爵。 不要小看了这七品芝麻官。有了这身狗皮,许多事情就好办多了。不是说了吗官大一级压死人。老百姓一般来说就是听当官的,而当官的则是听更大的官的。当然了当官的也不能过于过分,不然就会官逼民反了。飞鱼服和绣春刀在周明秀了一下子之后就收起来了。直等谁有需要了再拿出来使用。 不过很快那个飞鱼服还有绣春刀很快就派上了用场,因为赵虎同志马上也要过单人副本。而他的那个副本正好适合当官的。那个副本是什么呢? 那个副本就是帮助一个县的人民群众抵御蝗灾。由于这个副本比较特殊,必须科普一些知识。首先什么是蝗灾。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后纪》一书中首见蝗灾。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蝗灾的灾害物种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 蝗灾产生的原因。 折叠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蝗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生活习性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