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九零章 拒降 (第2/3页)
投诚,晚不投诚,偏偏这个时候投诚!”他原本是打算沿着运河北上,在会剿杜重威之前先连同高行周把平幽仓拔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景延广也是一个识时务的,范延光不免少了一桩功劳。 孙锐道:“将军,咱们可得赶紧北上,可别还没赶到地方。杜重威也投降了,到时候元帅再封他一个范阳节度使什么的,那将军的卢龙节度可就空悬了!” 范延光道:“有理!”当即命令兵马速行,一来忙着赶路,二来张迈已经派来监督军律的司马,因此沿途竟未祸害地方。 —————————— 兵马行走毕竟不如书信往来,范延光这边刚刚出发,高行周的奏报也送到易县,还是派了他儿子亲自送来,张迈拿到奏报心头就如同开了花一般,脸上也满是笑意,眼睛都眯起来了,对高怀德道:“各窖粮仓都到手了?存粮有多少?” “到手了!景延广投降得很干脆,粮仓没有受损。”高怀德道:“我父亲一入平幽,便将各仓窖看管起来,该换防的换防,该整顿的整顿,确保万无一失。至于数目多少,如今计粮官正在统计呢,仓储太多,确切的数字还要等两天,我急着来给元帅报信,便先来了,但按照家父的估量,应该够四十万人半年之食。” 张迈大喜道:“那就够了!那就够了!哈哈,哈哈,哈哈!” 之前军粮有限,张迈有兵马也动不得,这时候有了两座大粮仓做后盾,张迈心中再无顾忌,他连笑三声,对李昉道:“拟军令,一,着杨光远南下,接管邺都。冀南防线,由他督理。” 帐中众人一听,都是心头一凛。 “拟军令!二,薛复所部兵马,全线南下,与我会师幽州!” 刘黑虎闻言大喜,知道元帅要放开手干了。 “拟军令!三,折德扆相击行动,若敌可取,便渡过黄河,切断洛阳与山东的联系!” 三道军令,李昉挥笔而就。 曹元忠道:“居庸关常思,古北馆赵思绾,日前都已经秘密派人入易,愿意弃暗投明。” 居庸关是幽州的西北门户,古北馆是幽州的东北门户,两扇大门一开,幽州面对北方就再无天险可防。如今张迈又在易县,南北大军一个夹击,幽州就成孤城,这一片平川之地上,杜重威将不得不与天策唐军的百胜之师野战,结果如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毫无悬念。 张迈笑道:“行。你看他们提什么要求,只要不太过分,一应许了!” 这时外间奔入一个军士来,道:“报!幽州杜重威遣使前来,有表请降!” 大帐之内一下哗了一声,这边天策的几路大军刚刚要围攻会剿,那边杜重威就来投降了。 刘黑虎深感惋惜。曹元忠嘴角冷笑,范质则喜形于色,高怀德喃喃道:“他倒是会看风色!” 张迈不拿降表,目视曹元忠,曹元忠便接过降表看了一眼,道:“没错。杜重威愿举军来降。” 张迈道:“条件呢?” 曹元忠道:“他求的也是一个节度使之位、五百里之封。” 张迈哈哈大笑,道:“他的消息也不慢,大概是听说我册封了范延光吧。” 曹元忠陪着笑道:“多半如此。不过他的地位比范延光高,却只求相同封赏,那是自知坐实千尸坑一事臭名远扬,不敢不自己降价了。” 张迈冷笑道:“他既然知道千尸坑是个罪孽,便应该知道我不会轻易饶他!” 范质道:“元帅。难道要拒绝他?” 张迈拍拍手掌,道:“三日之后,召集诸将、易县父老和这段时间来投的士人,我亲自接见他的使者。” 曹元忠领了命令,便去安排。 恰好这三日之中,一南一西一北,来了三拨人。 哪三拨人? —————————— 西面来的是魏仁溥,他奉张迈之命。在凉州和秦州举行了两场科举考试,凉州那场的收考范围是甘凉河湟朔方三地,秦州那场的收考范围则是甘凉以外的所有地区——虽然前来赴考的读书人多是秦人,但已不局限于秦西,可以说整个关中地区的读书人都闻风而动,甚至便是中原地区、巴蜀地区也有人千里迢迢赶过来。最后魏仁溥在凉州录取了八十人,在秦州录取了一百二十人。号称两百举子,录取完毕后又按照张迈的安排,分别派到各个部门观政了一个月,又分门别类。作了长达一个月的培训,这才带到张迈麾下听用。 与这二百位举子一起到达的,还有三十个法官。 张迈看到魏仁溥和二百举子,脸上自然都是笑意,道:“辛苦道济了。这批人我要一边用,一边教,先让他们到基层历练,慢慢磨出功夫来,将来治理天下的重任就要落到他们肩头上了,如今河北也快平定了,回头少不得还要你到邺都再主持一场考试。” 魏仁溥喜难自抑!自古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中地区读书人的文风与数量和山东、河北是没法比的。如今天策之威势远远胜过数月之前,邺都这场举试,来应试的肯定不止河北,山东士子也必定会蜂拥而至,那可是圣贤之乡、儒家之源!自己能主持这样一场大考,意义非同小可,至少一代宗师的地位肯定是就此而定了。 范质听了,也是羡慕不已。 这二百举子以及三十位法官的到来,无疑将大大充实天策大唐在东方的文官实力。 张迈将举子分为三批。 甘凉地区的举子久在天策治下,耳濡目染,早已习惯了天策政权的行政模式,忠心既毋庸置疑,又是甘凉地区的知识分子,而且在西北地区又能读书的人,家中不是有人当官,就是有人为将,或者是具有一定财力与眼光的商人,既有家学渊源,又接受了一个月的观政、一个月的培训,虽然还算不上政务娴熟,但比起临时从河北各地投靠过来的士人,张迈宁可选择相信他们。因此这批人张迈全数投放下去,但不让他们做正印官,都发送到每州每县去,去做刺史、县令的副手,剩下的便留在东枢各个部门,由范质选调录用。 通过秦州考试而选拔上来的一百二十人,据魏仁溥介绍,学术根底都明显胜过甘凉士子一筹,但这些人初来乍到,大多数还带着老家的习气,因此张迈不敢直接让他们接触政务,张迈将之分为三批,每批四十人: 第一批是由范质分派,受命巡查东枢下辖各州县,有视察地方上一切政务的权力,但有探访权没有处断权,探访结果等回到东枢后禀明处理; 第二批是由魏仁溥率领。南下邺都,负责搜集、整理整个河北以及山东的所有能到手的资料与典籍,同时也是作为魏仁溥在邺都的助手; 第三批则是留在张迈身边,和李昉一起组成一个秘书团体,一边整理诏令文书,同时在空余时间接受张迈的耳提面命。 至于那三十位法官则更加重要。 天策政权自在甘凉稳住脚跟以来,走的便是一条司法**的道路。司法体系与军政完全无涉,断案仅凭法律,俸禄由中枢直接发下,不受地方官员与方面大将节制,垂直向张迈负责,现在从陇右抽调过来的这三十位法官。个个都是天策司法体系中的得力人物,张迈便要他们尽管行动起来,为东枢下辖州县组建起一个全新的司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