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魔系铃人_旱灾与饥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旱灾与饥荒 (第1/1页)

    老太爷早在我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病逝,坟墓就埋在东面祠堂上,这个祠堂除了吴姓和李姓,还从来没有埋过外姓人,当时是村子人觉得老太爷一生为村子做了不少好事,才破例让出祖宗祠堂的坟地来安置老太爷的遗骨。

    爷爷一辈人当初反对修建公路,就说修公路会引来天谴,现在又说天谴与老太爷有关,那公路,天谴,老太爷,这三者之间能有什么联系,爷爷所谓的天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七十年前老太爷带着幼小的爷爷跋山涉水来到桃源村,此时正逢蜀地大旱,内战和抗战早已掏空了国力,当旱灾来临时,人们看着龟裂的田地里几根枯萎的秧苗束手无策,部分人靠着山上的蕨类植物勉强果腹,庆幸的是,桃源村有一条地下河横穿村子,村里靠着地下河的水浇灌庄稼,干旱的第一年村子并没有受到影响。

    当旱情持续到第二年,蜀地此时已民不聊生,山上连能吃树皮都被刮光,当一个难民看到路边饿死的尸首被鸠鸟啄食,他抛弃了作为人的最后底线,拖走了这具尸体。渐渐的,许多老实的农民变成了山贼,而弱者成了强者口中的食物,许多人开始逃难,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寻找粮食活下去。蜀地大旱人相食,这片生养他们的大地已然被上天抛弃沦为人间地狱,饥饿的难民往四面八方扩散,他们相信远方不会有饥饿,相信远方富饶的农田与足够活下去的粮食。

    桃源村的地下河就在这年干涸,纵深的沟壑像是村子深深的伤疤,庄稼也在这年颗粒无收,老太爷带着村里打井取水,村民靠着前两年的余粮惶恐度日,谁也不知道旱灾与饥荒会持续多久。

    此时村子里来了逃难的难民,村子里的人给了他一顿饱饭后给了些粮食打发走了,没想到几天后,他又来到桃源村,但是此时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浩浩荡荡带来了几十上百个饥肠辘辘的难民。

    以村子的余粮计算,如果和这些难民均摊粮食,那必然是不够的,旱灾如若持续到第三年,很可能村子也会出现饥荒。老太爷集结了村里的所有人,把祠堂作为仓库,集中了村子里所有的粮食,按人按天分配,村民足量分配,而外来的难民们的妇女和儿童一天一人能分到二两黄豆,刚开始时难民们还感激涕零,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粮食越来越少,老太爷减少了对难民的供给,两三天才给难民们送一点粮食过去,这让原本以为逃离了饥荒的难民重新坠入饥饿的地狱,他们变得枯瘦如柴,他们的孩子在怀中没了生息,他们开始讨要公平,开始了愤怒的粮食争夺。

    难民们知道粮食就放在村里祠堂,人群中开始起哄去祠堂抢夺粮食,老太爷从祠堂里搬出了一麻袋黄豆,极力劝说下让难民们分了黄豆,难民们发现这样的方法有用,隔几天就会营造出这样一场围攻祠堂讨要说法的闹剧。

    老太爷知道难民的处境,但是在这样的干旱时节,村里的余粮是养活不了村民和难民,他只能从中选择其一,一是粮食留给村民,赶走难民。二是粮食均摊,这样村民和难民都熬不过冬天。

    村子里的人是老太爷和爷爷的恩人,不是他们施以援手,老太爷和年幼的爷爷也活不到如今,而现在他是这村子的村长,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将粮食留给村民,老太爷叫上了村里的青壮年,和难民的队伍谈判,无论怎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难民们就是不愿离开村子,村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如果出了村,他们也没有活路。

    谈判失败后老太爷害怕他们再来讨要粮食,便和村里人一起把这帮难民赶出了谷口,并在谷口上方堆积了滚石,由专人日夜把手谷口,只要难民们回村,就立刻推下滚石逼退难民。

    正值大寒时节,难民们在谷口外忍饥挨饿,无论他们怎么请求谷口上的人都无济于事,有的难民抱起孩子去别处求生,有的就地驻扎在谷口期望村子还能给予少量的粮食。

    寒风凌厉刺骨,难民饥肠辘辘,有不少人开始冲击谷口,妄想回到村子。

    原本滚石只是用来逼退难民,未曾想滚石落下,饥饿的难民大多无力奔跑。就这样,滚石生生砸死了两个难民,值守谷口的人看到这一场景也吓坏了,正想让难民通过时,后背一双有力的手臂推动着他,而背后推动他的人正是老太爷,他砍断绳索让更多的滚石落下,难民们不躲不闪,亦如放弃了求生本能。

    难民们一个个拖着饥饿的身体走进谷口,全然不顾谷口上方的滚石,滚石砸中的难民甚至没有发出一声哀嚎,他们此时并不畏惧死亡,两年的干旱和长期的饥饿消磨了他们求生的欲望,他们知道,除了桃源村,其他地方连树皮都被逃荒的人吃光,没有了村子的少量粮食供给,他们又会变成一个个恶魔,他们不想再吃死去同伴的尸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