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8章 (第2/2页)
口粮和其它副产品甚至致富大家还是都明白。 为什么每个新王朝建立之初只要君王不作死它就发展的那么富裕? 当时各个阶层的人,有的亲眼目睹、有的亲身经历、有的亲身参与了旧王朝的覆灭,都知道只有百姓富足天下才能长久太平。 封建王朝的财富在哪里?都在地里,所以首先要有大量的土地,尤其是肥沃的土地,产量高嘛。 而这时候的统治阶级也知道百姓失去了土地意味着什么,再加上闹了那么多年革命,十室九空,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大量的无主土地无人开垦,所以国朝初期兼并了这些无主的土地也没关系。 土地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大明和地方政府的富裕和河蟹,而流民和贫民的多寡决定了当地的土地供求关系、稳定程度和紧张状态。 不过凡是皆有多面性,王文乐这样迁徙人口,当地的大地主阶层不愿意了,这帮穷鬼都跑了,老子的地谁来租种? 即使知道是皇帝的旨意那也是皇帝听信了佞臣的谗言佞语而被蒙蔽了。 于是很快与之有切身利益的南京方面的诸位大臣便收到了诉苦信,大意就是佞臣王文乐大量迁徙人口去小琉球,造成当地人口流失严重,致使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此等人心惶惶、动摇国本的状况如果不尽快制止令我等士绅忧心不已…… 这确实让王文乐感到不高兴。 特么吃相不要这么难看好不好? 于是很快就有人上奏折开始弹劾王文乐,咱们同意给他小琉球可并没有让他迁人口,这可是有违太祖之祖制、他这是图谋不轨、聚众谋反、藐视太祖和圣上、大逆不道等等一十八条罪状。 然而奏折递上去之后皇上那边也没什么反应,留中了。 在朱棣那个时代内阁只是个秘书的角色,文人的地位远没有朱棣之后那么高,所以大家也静观其变,不敢过度的刺激朱棣,惹怒了皇上,把这一年多已经闲着的锦衣卫再给用起来那可就麻烦了。 然后过了半个月,宫中却传出了小道消息,原来这个王文乐是皇上亡故的四皇子朱高爔…… 果然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幸亏大家小试了一下就赶紧收手,差一点就捅了马蜂窝…… 然后,弹劾王文乐还在继续…… 虽然王文乐是皇子,但文人的气节还是要有的,迁人口入小琉球这是有违祖宗之法,我大明以孝治国,他个孙子辈的竟敢违背爷字辈的政策,这是不忠不孝!尤其是要好好学学他大哥太子朱高炽~ 不过这次奏折递上去之后很快就有圣旨了,大意就是太祖将小琉球的百姓迁入内陆之后,小琉球已经成为荒废之地。四皇子朱高曦认为这荒废之地也有其用处。吾不用时海盗盘踞于此、补给于此,那么此地便成了海盗的窝子。 因此高爔认为首先应该清剿盘踞此地的海盗,彻底解除其对沿海州府百姓的威胁。 其次,尊祖制将良善之民尽迁内陆,那么小琉球即可视为天然的牢狱,尽迁内陆之囚徒至此,给予土地、耕具种子和牢房令其劳动改造,除上缴部分口粮外,余者视其勤懒而自生自灭。 而我大明用这部分上缴的口粮,只需派遣一只为数不多的水师守住岛的四周,严令不许片板下海,若有违犯可就地斩立决即可。如此一来即可解决各州府囚徒处理的难题,又可解决囚徒再次出狱作恶百姓的难题,更可解决充军至边镇导致军士战力下降的问题。 至于流民外迁则可更好的解决各州府治安下降和无法安置的难题。 得此策,朕心甚慰,太祖曾云:“吾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由此可见太祖是何其的爱民如子,希望将这军费开支节省出来留给万民共享,朕不如太祖,朕惭愧呐! 朕也想给咱大明的百姓省点钱,每每想来夜不能寐,殚精竭虑,不得其法,导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有道是主忧臣辱,朕之四儿得知朕之心病遂献此策,立解朕之所虑。 朕细细思之顿觉此策妙极,荒废之地,天然牢狱、劳动改造、自食其力、以囚养兵、自给自足。妙极啊妙极~ 现在朕也可以召告天下:“吾治囚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现在朕也可以召告天下:“吾治流民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由此可见吾儿高爔忠义仁孝之子也,即秉承了太祖之制,又没有像朕一样抱着祖制食古不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此实乃是朕之麒麟,朕相信待其就藩之后必定代天子牧守一方,定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朱棣圣旨一出可把这帮人打脸给“啪啪啪”地打完了,看看朕和你们说的刚好和朕相反,你们想的刚好也和朕相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