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现代版_第42回 周襄王河阳受觐 卫元咺公馆对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回 周襄王河阳受觐 卫元咺公馆对狱 (第1/2页)

    第四十二回周襄王河阳受觐卫元咺公馆对狱

    话说周襄王二十年,亲自到践土,犒劳晋文公,完事后返回周土,各国诸侯也都各自辞行,回本国去了。

    卫成公对歂犬的话将信将疑,派人暗地里打探是非,见元咺侍奉叔武参加盟会,名字列入盟约,来不及弄清情况,就立刻回报卫侯。卫侯大怒:“叔武果然自立为王!”

    骂道:“元咺这背叛君王的贼子!自己贪图富贵,扶立新主子,却又叫儿子来窥探我的动静。我怎可容忍你们父子?”元角刚要分辩,卫侯拔剑一挥,元角头已落地。真冤枉啊!元角的随从慌忙逃回来,通知他父亲元咺。元咺道:“儿子的生死,是天命呀!主公虽然负心元咺,元咺怎可负心太叔?”

    司马瞒对元咺说:“主公既然怀疑你,你也该避避嫌。何不辞掉官职离开,以表示你的真心呢?”

    元咺叹息着说:“元咺如果辞掉官位,谁和太叔一起管理国家呢?儿子被杀,是私怨;执掌国政,是大业,因私怨而丢弃大业,不是臣子报国的道义。”说完,便通知叔武,要他写信给晋候,请求恢复成公的王位。这就是元咺的长处。

    再说晋文公接受册封以后,人马往回走,勇士弓箭排列前后,别是一番景象。进入国土这一天,一路上,百姓们扶老携幼,争相观赏威仪风姿。人人竹篮里盛了干粮,壶里盛了饮料,迎接大军。赞叹之声,不绝于耳。正是:捍艰复缵文侯绪,攘楚重修桓伯勋。十九年前流落客,一朝声价上青云。

    晋文公上朝接受众人贺礼后,便论功行赏,推狐偃为首功,先轸第二。众将问晋侯说:“城濮之战,施计打败楚军,都是先轸的功劳,现在反推狐偃为头功,为什么?”

    文公道:“城濮之战,先轸说:‘必须迎击楚国,不要失去进攻敌人的机会。’狐偃说:‘必须退让楚国,不要失去信义。’战胜敌手,是一时的功劳,保全信义,是万世的利益。怎么能将一时的功劳,置于万世利益之上呢?所以先推狐偃。”

    众将无不心悦诚服。狐偃又上前说道:“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贞可嘉,应录用他的后代,以激励臣子cao守忠心。”

    文公应允了,于是召荀息的儿子荀林父为大夫。舟之侨正在家里守候着病妻。听说文公将要回来,赶到半路迎接。文公命人把他囚禁在后车上。行赏完了,叫司马赵衰对他定罪,后定为死罪。

    舟之侨说妻子有病,请求从宽发落自己,文公道:“服事君王的人不顾自身,何况妻子呢?”喝令将舟之侨斩首示众。

    文公这回出兵,第一个斩了颠颉,第二个斩了祁瞒,今天第三个,又斩了舟之侨。这三人都是有名的宿将。违抗命令,必斩无疑,全不轻饶。因此三军折服,众将听从命令。正是:“赏罚不明,百事不成、

    赏罚若明,四方可行。”这就是文公之所以能成为诸国霸主的原因。

    文公又同先轸商量,欲增添兵员,以壮大国威,但又不敢等同于周天子的六军,便假托名目增加“三行”。以荀林父为中行大夫,先蔑、屠击为左、右两行大夫。前后三军三行,分明是六支军队,只是回避天子六军的名字而已。从此晋国兵多将广,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了。

    一天,文公受理朝政,正同狐偃等商议曹、卫两国的事情。身边的人来报:“卫国有信到了。”

    二天,文公道:“这一定是叔武为他兄乞求宽恕的。”展开来看,见信上写道:大王不灭卫国,准许恢复以前的国君,举国百姓,都翘首以望这高尚的义德。只盼大王提早处理此事!

    陈穆公也派了使者到晋国,代替卫侯郑传达悔过自新的意思。文公便各发回信,听凭卫侯回归祖国,诏令郤步扬不必领兵阻挠。叔武得晋侯宽大的信后,急派车骑前往陈国,迎接卫侯。陈穆公也派人劝请卫侯回国。

    公子歂犬对成公说:“太叔做王的时间已经不短,国内百姓依顺他,且又同邻国结为同盟,这次来迎驾,不能轻信。”

    卫侯说:“我也正怀疑此事。”便派宁俞先到楚丘,探听真伪。宁俞只得奉命上路。到了卫国,正好叔武在朝中议论国事。

    宁俞进殿后坐,发现叔武的座位,摆在殿堂东侧,朝西而座。一见宁俞,叔武走下座位,迎上前来,言语问候,十分恭敬。宁俞佯装不知,问:“太叔受理朝政,却不居中坐主位,这岂不有碍观瞻?”

    叔武说:“这正中是我哥哥的位置,我虽然在边上陪伴,自己还惴惴不安,怎敢坐在正中呢?”

    宁俞说:“我今天方才看到太叔的一片心了。”

    叔武道:“我一直记挂着哥哥,终日不安。希望大夫劝劝王兄,早日还朝,好叫我心里安稳。”

    宁俞这才与叔武商订日期,讲好六月辛未吉日,卫侯入城。宁俞出朝以后,搜集大家的反应。只听得众位将官议论纷纷,说:“以前的主公,如果再次入主朝政,不免要将众将分为留守和出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