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7回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吴师楚昭王返国 (第1/2页)
话说伍员为追赶昭王到了随国,把人马驻扎在随国南边的边界上,然后写了封信派人送给随侯,信里写道:周之子孙,在汉川者,被楚吞噬殆尽。今天佑吴国,问罪于楚君。若出楚珍,与吴为好,汉阳之田,尽归于君,寡君与君世为兄弟,同事周室。 随侯看完信,当即召集大臣们商量这件事。楚国的大臣子期,相貌和昭王长得差不多,就对随侯说:“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我可以装扮成大王,请您把我交给伍员,大王就能逃脱了。” 随侯让太史占了一卦,太史献上卦辞,上面写着:平必阪,往必复。放勿弃,新勿欲。西邻为虎,东邻为rou。 随侯看了说:“楚国是‘故’,吴国是‘新’,鬼神已经指示我该怎么办了。” 于是派人回绝伍员说:“敝国一直是楚国的属国,世代结盟,楚王真要到了我们这儿,我们也不能不收留他。但是他并没有来,是不是去了别的地方,我们也不知道,请将军详察!” 伍员知道囊瓦逃到郑国,怀疑昭王也奔那儿去了,而且郑国杀了太子建,这仇也还没报,于是就带着兵去伐郑,包围了郑国的国都。 这时郑国的贤臣游吉刚刚去世,郑定公非常怕吴兵攻进城来,就把吴兵伐郑的责任,都推到囊瓦身上,囊瓦只得自杀谢罪。郑伯就把囊瓦的尸体送到吴军,说明楚王确实没到郑国来。 伍员还是不肯撤兵,一定要灭掉郑国,为太子建报仇。郑国的大臣们请求背水一战,以决存亡。郑伯说:“郑国的兵马哪儿比得上楚国,楚国都让吴兵给灭了,何况咱们郑国?” 于是派人四处张贴告示,通告百姓说:“谁要能让吴兵撤回去,我情愿把郑国分一半给他。” 这时候,渡伍员过江的那位“渔丈人”的儿子,也因为逃避战乱,从楚国逃到了郑国。看到张贴的告示,又听说带兵伐郑的吴兵主将是伍子胥,就去求见郑伯,说:“我有办法让吴兵撤退。” 郑定公说:“你退吴兵,要用多少人马车辆?” 回答说:“我不用一个兵,一斗粮,只要给我一支划船的浆,一边走路一边唱歌,吴兵就会退走。” 郑伯不信他说的,可是一时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让人给他找了一支浆说:“真要能退掉吴兵,我必有重赏。” 渔丈人的儿子,就从城墙上顺着绳子滑下来,一直走向吴军的营寨,来到门口就敲着浆唱起歌来:“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守营的士兵把他抓起来带到伍员面前,他还是唱着那首“芦中人”。伍员走下座位吃惊地问:“足下是什么人?” 渔丈人的儿子举起船浆,回答说:“将军没看见我手里拿的东西吗?我是楚国江边渔丈人的儿子呀。” 伍员听了这话,心里一阵难过,很伤感地说:“你父亲因我而死,我正想报恩,可又不知道怎么报,这回见到你就好了。你唱着歌来见我,需要我做些什么?” 渔丈人的儿子回答说:“没别的需要。郑伯惧怕将军的兵威,通告全国,‘谁要能让吴兵撤回去,把郑国分给他一半。’我记得先父曾和将军有一面之交,如今想请求您能宽恕郑国。” 伍员仰天长叹一声说:“唉!我能有今天,都是渔丈人赐给的,苍天在上,对他的恩德我怎么能忘记呢!” 当天就下令解除包围,把人马撤走了。渔丈人的儿子回来报告郑伯,郑伯大喜过望,就把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分给他,老百姓都叫他“渔大夫”。 至今在河南洧川溱水之间,还有个丈人村,就是他当时的封地。后人写诗称赞伍子胥知恩必报说:密语芦洲隔死生,桡歌强似楚歌声。三军既散分茅土,不负当时江上情。 伍员解除了对郑都的包围,把人马撤回到楚国境内,分兵把守各条道路,大军在糜地扎营,派人四处招降楚国的属国,并急切地寻访昭王的下落。 却说申包胥自从郢都陷落后,就逃到夷陵石鼻山里躲了起来。听说伍员掘墓鞭尸,又到处追捕昭王,就派人给伍员送去一封书信,上面写着:子故平王之臣,北面事之,今乃僇辱其尸,虽云报仇,不已甚乎?物极必反,子宜速归。不然,胥当践“复楚”之约! 伍员看了来信,反复琢磨了半天,才对来使说:“我因为军务繁忙,就不写回信了,你替我向他问个好,再传话给他说:忠孝不能两全,楚王逼得我走投无路,我才倒行逆施!” 使者回来把话传给申包胥,申包胥听了说:“看来子胥一定要灭掉楚国才肯罢休。我再也不能坐等了。” 想起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meimei,昭王是秦王的外甥,要解救楚国,只有去求秦国。于是不分昼夜,赶奔秦国。两只脚跟都走裂了,步步流血,就扯破衣服,把脚裹上继续走。一直赶到雍州,拜见秦哀公说:“吴国贪婪得像大猪,狠毒得像长蛇,老早就想不断地吞并诸侯,现在已经发兵拿楚国开了刀。我主昭王失去了国家,逃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特地派我到贵国来告急,请求您看在甥舅的情分上,我主发兵解救险亡。” 秦哀公说:“秦国处在偏僻的西部边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哪儿有力量帮助别人呢?” 申包胥说:“秦楚两国边界相连,如果楚国遭难而秦国不去救援,那么吴兵真要灭了楚国,下次就要轮到秦国了。您要是保住了楚国,也就是巩固了秦国;您要是帮助恢复了楚国,那么秦国的力量也就会超过吴国。楚国如果能保存下来,情愿世世代代做秦国的属国。” 申包胥说了半天,秦哀公还是犹豫不决,说:“你先住下,容我和大臣们商量商量再说。” 申包胥回答说:“我的主公还在穷乡僻壤流亡,不得安生,我这个做臣子的怎么能贪图自在呢?” 当时秦哀公沉湎酒色,不大爱管国事,申包胥虽一再请求,哀公始终不肯发兵。于是,申包胥不脱衣冠,站在秦王的宫庭里,没日没夜的哭喊,七天七夜不吃不喝。 哀公见他这样,惊骇地说:“楚国的臣子为了君王的事,竟然能急成这样?楚国有这样的忠臣,吴国还想灭掉它,秦国没有这样的忠臣,吴国还能饶得了我们?” 哀公被申包胥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就写了首《无衣》诗以示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