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1/1页)
    “有这三百余老兵,叔叔完全可以撤退。哪怕象吴争一样,渡海回绍兴,以叔叔的官阶,想必定会受监国殿下重用。有这三百余老兵,最多三个月,叔叔又能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叔叔不肯撤,他决意以身许国,与城共存亡。吴争以为,叔叔当时心中所思所想,绝对不会是想护佑这个千疮百孔的朝廷。吴争以为,叔叔无非是想为嘉定城中,那些故土难离的绅民,尽绵薄之力。”    说到最后,吴争哭了。    没有人去指责吴争的失态和无状。    钱肃乐缓缓端起桌上酒碗,起身举碗遥敬,然后将碗中酒洒在地上,疾呼道:“壮哉吴总兵!未曾与吴总兵在阳间谋一面,是为肃乐此生最大之憾事。”    他将碗置于桌上,对吴争道:“吴总兵求仁得仁,虽死犹生,可你,却枉顾为臣之道,言大逆之事,与汝叔不可同日而语,若非今日有言在先,钱某必将你绳之于法。”    吴争此时已经看淡,虽说前生敬仰钱肃乐为抗清名人,但理念不同,不可强求。    吴争说了四个字,“愚忠之人。”    钱肃乐大怒,吼道:“黄口小儿,可知何为愚忠?”    吴争平静地回答道:“忠于一家一姓者,是为愚忠。”    “你……!”钱肃乐被气得一时语塞。    吴争道:“士之才德盖一国,是为国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国士与匹夫,都没有说到要忠于一姓。钱大人饱读诗书,想必不会不懂此中深意。”    钱肃乐如同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盯着吴争。    张煌言长叹一声,起身向吴争长揖道:“煌言窃以为,令叔吴总兵之死,是为殉道,血溅轩辕,他以鲜血和性命惊醒世人,激励天下义士反抗满清。所谓闻道不分先后,吴争,愚兄受教了。”    吴争愕然,下意识地回礼。    张国维入神地注视着吴争,完全不顾忌自己的形象。    朝闻道夕死可矣!    张国维一直以为自己从弘光朝灭亡之日,心已死。    我本有心杀贼,无奈乏力回天。或许这就是张国维自己对自己的盖棺定论。    弘光朝,百万大军说灭亡就灭亡。    清军一路南下,明军一路南撤。    连个象样的胜仗都没有。    以至于,听说吴争杀了一百多鞑子,就将此视为南朝最大的胜利。    好不容易拥立起鲁王监国,却不想大权旁落不说,内斗不止。    方、王独揽兵权,截留钱粮。    没有钱粮,如何战备?    鲁王虽是难得的明主,可终究格局不大,只顾着鼻子下一亩三分田,与南方隆武帝龌龊不断。    自己名为兵部尚书,可真正的权限怕是连个兵部郎中都不如。    所以,张国维不闻不问,就当自己死了,等着不忍言的那一天到来。    或许,死,是真正的解脱。    可现在,张国维发现,自己一直以为死了的心,其实并未死透。    铁树开花,枯枝发芽,只在弹指一挥间。    缘于吴争的这番话。    张国维突然明白,吴争说得对,大明亡不亡确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抗清,重要的是护佑这汉人江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