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 (第2/2页)
好奇。 不过,即便在宿营时,他们能看到大梁的兵卒精心的擦试、保养沾了雨雪的铸铁炮管,也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新式的战械。 当然了,他们也不轻视就是了,心里都想着,这三四年来梁军将簧臂战械投入战场,就已经叫各家吃尽苦头了,这种新式战械但凡能强出数分,这次会战也多半会叫蒙军主力铩羽而归。 ………… ………… 从渑池陵上渡过禹河,经轵关陉北上到绛县,然后再到太岳山南麓的沁水县,这沿路的驿道都经过精心的整修拓宽,火炮旅与这次运送补给的后勤兵马行进速度很快。 十一月底,就进入晋南,此时的晋南已经是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 进入泽州境内,后勤运输兵马过沁水县后,并没有在阳城县境内停下来,也没有往晋城与孔熙荣率领的北征军主力会合,而是直接北上往高平县挺进。 泽州境内的驿道状况还算好,积雪也有当地的乡司组织人手清扫过,而道路两侧这两天的积雪没有经过清理,差不多有近两尺厚。 这在近三十年以来、北地明显进入寒纪的当世,也算是少见的大雪。 后勤兵马赶到位于高平县北、与潞州壶关县交界的金泉山南麓,就分散往南麓的各驻营而去,司马德、曹哲随陈昆、文瑞临 等人则直接赶往主营牙帐。 沿途能看到数千军民,正冒着风雪,艰苦的修造营寨以及盘旋登山的道路。 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的晋南盆地,逾十万平方里的方圆内,虽然以地势相对开阔的低山丘陵为主,但在泽州与潞州的交界处,还是有着以丹朱岭、金泉山两座山脉为主、主峰高达三四百丈、兵马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将泽、潞两州分隔开来。 从金泉山往东到陵川县境内的都城岭,中间约有十三四里开阔的豁口,泽潞两地的主要通道,这也是蒙军从潞州南下增援又或者是晋城蒙兀军民从泽州境内北撤的必经之路。 形势很明显,要阻止晋城十数万蒙兀军民北逃,以及封堵蒙军主力南下增援,金泉山以东是最佳的拦截点。 进入十月之后,收缩到高平县境内的太岳行营军主力,就主要以金泉山东麓的山岭为依托,修筑营垒军堡。 蒙军同样也很清楚,他们想接援晋城十数万蒙兀军民北撤,必需要将驻扎金泉山西麓的梁军击溃,才能打通南北的通道。 十一月中下旬,太原境内的蒙军就不断往潞州城以及南面的壶关城集结,其前锋线也推进到金泉山东北麓,形势也决定了双方下一场大规模的会战,注定会围绕金泉山东麓各个要隘地形爆发。 冰天雪冰之中,数以千计从当地征募的民夫,不畏严寒,正修造、拓宽南面狭窄的山道,方便兵马及车辆通行。 司马德、曹哲能从口音及服饰都能看出这些民夫都是征于当地,但观其神色容貌,却又没有被强迫的不甘与抵触,绝大多数民夫脸上还洋溢特定意味的期盼跟干劲。 文瑞临一路相陪,也不吝啬介绍大梁兵马在挺进晋南前后、除军事作战之外所做的诸多工作。 眼前的这一切,其实与早在三四年前就做渗透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轵关陉大捷过后,田卫业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归附后还是得到极高的侍遇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大幅削减了晋南被俘将卒的敌意。 在这个基层上,参谋府对出身晋南各县的俘兵进行归化,特别是重点培养那些出身贫寒、苦受地方势力压迫,同时又是被抓壮丁强征入潞州军中的俘兵。 太岳行营军及第一、第二中央行营军七月下旬全面杀入晋南地区,这些归附的俘兵,对大梁迅速的泽州建立统治秩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除晋城之外,泽州其他地区,包括阳城、高平、陵川等县在内,不仅都设立县级衙署,甚至还在陵川县城筹建泽州府衙署,陈元臣兼领泽州府知府,统治地方,诸县乡司还大规模发动中下层贫民展开减租、减粮,镇压乡亭恶霸豪绅的运动。 使得太岳行营军、第一、第二行营军进入晋南作战,不仅能从当地征得数以万计的民夫壮勇,用于修造营壕军堡路桥,还能通过棉布、食盐、铁器以及大梁发行的铜元银币,直接从地方征购大宗的粮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