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歇马镇_第三章 二墩子前面引路 程向东镇上寻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二墩子前面引路 程向东镇上寻觅 (第2/2页)

家才看清楚,歇马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湖。

    烟雨笼罩下的镇子若隐若现,唯一能看清楚的是三个延伸到水中的长长的栈桥,湖岸边停泊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大小小的船只,长长短短的桅杆如林而立。

    码头上立着一面大牌坊,上书“歇马镇”三个隶书大字。牌坊上面是几十级的石阶。石阶上面还有一个更大、更气派的牌坊,“泽被桑梓,永世昌隆”八个魏碑字赫然在目。

    石阶上面隐约可见一些商铺。

    栈桥上,一些木船上,一些人在忙着上货——或者卸货。

    船快靠近栈桥的时候,一个人一边走下石阶,一边大声喊道:“蒲管家——蒲管家!”此人的手上打着一把土黄色的油布伞——此人一边喊,一边将手中的雨伞举了几下。

    蒲管家也朝此人举了几下雨伞,算是回应。

    老艄公放下船桨,拿起船篙,将船靠上栈桥,扔下船篙,从船头拿起一圈船绳,跳上栈桥,将船绳系在木桩上,然后回到船上,走到船尾,拿起另一圈船绳,第二次跳上栈桥,将船绳系在另一根木桩上。

    最后再次回到船上,将两块跳板的另一头伸到栈桥上,并排靠在一起。另一条船上的艄公也和赵师傅一样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程班主,谭老爷派人来接我们了。您招呼大伙儿把箱子抬到船头甲板上来,”蒲管家转而大声道;“二墩子,你把马车停到牌坊下面来。”

    和蒲管家打招呼的人叫二墩子。

    “蒲管家,我这就去。”二墩子一边大声回答,一边转身上了石阶。

    不一会儿,六辆带篷子的马车停在大牌坊下。紧接着,有十几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脚穿草鞋的人在二墩子的招呼下走下石阶,上了栈桥。

    他们的手上拿着绳子和扁担。

    程班主、魏明远和梅其宝指挥大家将油布盖在木箱上,然后将木箱抬出船舱,放在船头甲板上。

    程向南和两个女孩子也在一旁帮忙,箱子,她们弄不动,拿些小东小西还是可以的。

    另外两个女孩子一个叫曼子,一个叫舜卿,这两个女孩子和程向南情同姐妹。

    二墩子招呼十几个工人将木箱抬上栈桥,直奔停在大牌坊下面的马车而去。

    两条船上,一共有十五个大木箱,程家班所有的行头和道具全在里面。刀剑和长枪短棒等武生所用的兵器和彩旗等道具用绳子扎成五捆。

    两个伙计模样的人,将二十几把伞递到蒲管家和程班主的手上——伞全是新的。

    蒲管家将伞分发给程家班每个人:“箱子不能淋雨,得装上马车,委屈诸位,撑起雨伞,跟着马车走就是了。”

    “蒲管家,我们自己有雨具,用不着雨伞。”程班主道。

    “拿着,我看见了——你们的雨伞早该换了,这是咱们谭家的作坊做出来的雨伞,用个三年五载都不会坏。”

    “这也是我们谭老爷定的规矩,凡是到谭家来做客的,只要遇到下雨,都要送一把我们谭家的雨伞。你们也是我们谭家请来的尊贵客人。”

    谭家果然是大户人家,待客之礼也与众不同。

    程家班的人也确实需要雨伞。他们的雨伞是两三个人合打一把,而且都是补丁摞补丁,雨大就会漏。”

    “走南闯北,无非是讨一口饭吃,无需诸多的讲究,缺东少西,是常有的事情,能凑乎就凑乎了。所以,大家正需要雨伞。

    大家撑起雨伞,跟在蒲管家的后面上了栈桥,程班主和程向东则留在船上,看看有没有东西遗漏在船舱里。程家班除了身上穿的衣服,所有的东西都是吃饭的家伙,少一样都不行。

    魏明远本想留在船上搭把手,结果被程班主推上了栈桥:“明远,你的嗓子刚有点好,千万别淋了雨,千万不能再受凉了。”

    程班主还示意曼子和舜卿将魏明远扶上栈桥。

    东西全部卸下船的时候,雨突然大了起来,谭家送给大家的雨伞还真起作用了。

    程班主和程向东仔细检查了两个船舱以后,告别两位艄公,上了栈桥,跟在大家的后面走下栈桥,上了石阶。

    程向东的右腋下夹着一个用油布包起来的木箱子,不管走到哪里,程向东都不让任何人碰这个木箱子。

    程向东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木箱里放的全是书。

    二墩子走上来,想接过程向东腋下的木箱。

    程向东朝二墩子摆了一下手,然后亲自将木箱放在最后一辆马车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