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加拿大_第二十章 初学法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初学法语 (第1/2页)

    蒙特利尔是法语区,第一语言是法语,第二语言是英语。为了鼓励新移民学法语,政府有一个特别政策:由政府出钱,让新移民学习一年左右的法语,学习期间每天可以领到二十三加币的生活补贴。

    我后来才知道,我们这个法语项目,实际上是法裔争取魁北克独立众多计划中的一个。法裔通过他们的“语言法”确立了法语在魁北克的主导地位。这些计划还包括:在蒙特利尔,所有商店的牌匾上的文字法文文字的尺寸一定要大于英文;任何向市民提供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必须首先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法语服务,不提供法语服务者不得从事该行业。很多便利店的中国人都深受其害,一些无赖经常以要求提供法语服务为名敲诈中国商人;任何合同文本,必须以法语为第一语言,其解释以法语为准。这一条把我害苦了,以后再详细讲。

    来到魁北克,我感到以法裔为主的白人主流社会,使用了中国对待农民工类似的方法对付移民,在中国,允许农民工进城,但通过户口、医疗、养老、住房等规定,让你很难融入城市。在魁北克,他们通过语言、教育和融入能力来实现同样目的。比如,大多数的就业机会要求你受到高等专业教育和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要求你能用英语、法语流利交流。这要求表面上是对所有人的平等要求,可是,他们实际上只承认本地文凭和本地资格认证,你在海外取得的文凭和证书他们看都懒得看一眼。就算你有本地文凭和资格证书,但有几个移民真正能流利地使用英、法语。即使你有证书,语言又好,但能够融入他们的圈子也极其不易。洋人们有自己的小圈子,这是由同学、亲戚、朋友、邻居、曾经的同事们组成的小圈子。很多机会都被他们垄断,比如大多数的企业招工,都是先在本部门员工内部进行,先由本部门员工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实在内部找不到人了,才到社会上去公开招聘。就像中国的城里人从不担心农民工抢了他们的饭碗,魁北克的主流社会也明白,这些移民是他们低端劳动力市场的补充,那些体面的职业,比如,医生、教师、律师、公务员与大多数移民无关。

    大多数移民在异国他乡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其原因和在国内是一样的:移民们没有文化,我们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我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比如该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谈吐,如何走路开车,如何吃饭,如何居住,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日常礼仪都不知道,在洋人眼里我们举止粗鲁,如同农村人被城里人嘲笑一样,在异国他乡,我们也是因为对习俗礼仪的无知而被洋人嘲笑。在国内我们知道残疾人,比如那些聋哑人生活是何等艰难,对于许多语言不通的移民,他们的生活就像聋哑人一样,日常生活主要是靠表情和打手势交流,在国外的很多移民就是残疾人。

    人与人的交流有三个方面:一是日常交往,二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三是有共同的思想情感。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能做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就很不错了。要想同洋人在兴趣爱好方面交流非常困难,洋人们也喜欢相声、小品、电视连续剧,可当同事们为昨天晚上相声中的精彩段子笑得前仰后合时,我们却根本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发笑。至于思想情感的交流我们更无从谈起,我们很多移民都会唱加拿大国歌,也会一本正经地把手捂在胸前,可我们无法像洋人一样被加拿大国歌感动得泪流满面,正像他们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潸然泪下。有些华人还学着当地人在荣誉军人节期间,在胸前佩戴小红花,殊不知这个节日的主要英雄是在朝鲜战场上成功阻击了中国军队的加拿大旅。

    不过,加拿大对于我们这些新移民来说,比我们对农民工要更富有同情心,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他们财政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教我们识字,不仅不收学费,还给生活费。如果你想学一门职业技能,他们提供培训,还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甚至政府还会出半年的工资让雇主雇用你,给你工作机会。像很多移民说的:“加拿大不欠你什么。”只不过这条移民的路是那么漫长,我们要从认识字母,学习数数开始。

    我刚来的时候已经向移民局提出法语学习申请,由于要求学的人特别多,一直没有消息来。一天,雁到楼下的信箱拿信,上来的时候高兴地告诉我:“移民局来信了。”

    我打开信,全是法语,不过从上面的日期和地址可以猜出来,是通知我到移民局去,我估计是学法语的事。

    到了约定的日期,我来到移民局办公室,接待人员检查了我的通知和证件,让我到隔壁的一间办公室接受法语水平测试。

    走进办公室,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他用法语对我问候,我用英语回答。接着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