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5.太监帝国 (第1/1页)
但是,倘若魏忠贤在天启皇帝没有登基之前,就被王博带走了。 结果会怎么样? 很简单,天启皇帝会推出另外一个人和东林党以及文官们斗。但是这个人能不能斗倒东林党,那就不好说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有皇帝的帮助下,都可以斗倒东林党的。 要知道,皇帝之所以推魏忠贤出来,就是以为他自己也斗不过东林党,只能让魏忠贤统领阉党,和东林党对着干。 而魏忠贤也确实做到的。 可是,古往今来的太监多如牛毛,但魏忠贤却只有一个啊。 有一句俗话,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 意思是张屠夫用武力垄断屠宰行业,不但强买强卖而且缺斤短两rou有毛。 还常常自夸“没有张屠夫,就没有猪rou吃”。 不少愚民还觉得有理。一天张屠夫暴病身亡,有愚民想:坏了这下可没rou吃了。 结果,街上出现了更多卖rou的,rou好价廉且没毛。众愚民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张屠夫作怪啊! 屠夫这种事情,确实可以随意更换。 但是有些事情,或者有些人,真心不能换。 古往今来学道的人那么多,但唯独老子写了一篇道德经,成为了传世经典。 从古至今的大夫也不少,但唯独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而古往今来的诗人也有不少,但能够称之为诗仙只有李白一个人。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太监的身上。 古往今来的太监同样不少,而有名的太监也不少,秦朝时的赵高,东汉时的张让,唐朝的高力士,宋代的童贯等等。 到了明朝,有名的太监那就更多了。 甚至还有人将明朝称之为太监帝国。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吸收了前车之鉴,对太监十分警惕,洪武十年,一名老太监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 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下旨将他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 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这足以说明朱元璋对太监的警惕,七年后,朱元璋更是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上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这时的宦官不仅不能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利也没有。 但到了后来,朱元璋一死,朱棣在位时,这道铁的纪律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 在围攻南京时,又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 因此,朱棣上台后,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做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内臣不得擅自做主”。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迈开了干政的第一步。 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也就是如今的泰国,郑和下西洋...... 后来又增设东厂,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专权提供了条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