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 兵临函谷关 (第1/1页)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是苏秦、张仪之策,到如今七国秦独大,故而六国合纵,兵发函谷关。九州一统乃是大势,大势所趋,七国君主无论是野心勃勃,还是英明神武,是懦弱无能,还是荒yin无道,为了他们的理想和统治地位,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楚国出兵50万由项氏一族项燕统帅;魏国出兵20万由信陵君魏无忌统帅;韩国出兵10万由号称百年来韩国最强之将姬无夜统帅;赵国出兵20万由李牧统帅;齐国出兵35万由安平君田单统帅;燕国出兵25万由太子丹统帅,六国共出兵160万大军兵临函谷关。秦王政尽起大秦可战之兵80万与盟军对持函谷关。 六国拿出一半的兵力欲要一举灭秦。两倍于秦军,六国信心满满,扬言十日破函谷关,西进秦地,三月之内六国君主共入咸阳庆功。可是等到大战一起,六国在咸阳城碰了个头破血流,抛尸十万之众却未踏入城头半步。鏖战一月,联军人心浮动之际,秦竟大开函谷关,蒙恬率蒙氏黄金火骑兵趁联军无有防备之时,突入左翼韩军之列,斩首三万众,更是将韩军统帅姬无夜斩杀万军之中。韩军溃败,往中军而逃,蒙恬率军掩杀,赵军大营被溃军冲乱,即使有李牧竭力组织,依旧被蒙恬冲入军营,粮草付之一炬。可惜此时联军已经反应过来,赵军也在李牧的主持下站稳军阵,蒙恬见无法继续扩充战果,遂退回函谷关。 第二日,联军统计损失,韩、赵两军损伤最大。韩军伤亡、走失共计八万之众,赵军并未与秦军短兵相接,但被吓破胆的韩军逃溃裹挟者不计其数,踩踏而死者更是不知凡几。二十万精锐赵军最后组织起来只剩十万众不到,气的李牧恨不得拔剑杀人,可惜韩军统帅姬无夜昨夜已经战死,若是当面李牧绝对会杀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百六十万大军攻击一月有余,却连函谷关城头都没踏上,本就打击军心,如今韩国全军覆没,赵国损失过半,再加上攻城丢下的十万尸体,才一个月的时间联军已经损失三十万人了。 “如此这般下去,军心难用,不知各位可有对策?”此次楚国出兵50万,乃六国之最,故项燕被推举为总帅,此时六国、不,是五国将领齐聚中军帅帐,项燕愁眉道。 “此次六国合纵攻秦,我赵从未退缩半步,奈何姬无夜竖子,安敢称百年来韩最强之将,竟然不知防备,被秦军夜袭,全军覆没,更是累我赵军损失过半,若是战死沙场我李牧绝无二话,可是、可是······李牧愧对吾王,愧对我大赵将士啊。”如此无妄之灾,李牧心气难消,先是愤怒难平,最后更是老泪纵横。 其他人见状也是心有戚戚,在座的哪个不是知兵之人,即使大军兵临函谷关,虽然没人料到秦国敢派兵偷袭额,但是该有的防备还是有的,只有这姬无夜,自从到来,在军营之中夜夜笙歌,军中将领是酒rou不断,可底下士卒却每日一餐。即使此次没有秦军偷袭,最后也会发生问题。众人庆幸,还好自家军营不在韩军旁边,随后目带同情的看着李牧一眼。 这时,一个白衣儒雅的少年站了起来,对着李牧说道:“李将军节哀,我等皆知此事罪不在将军,是······唉!” “多谢太子丹殿下,李某知道。”李牧也非凡人,实在是心情太过悲痛才会如此,不过片刻,如今已经能够克制,对于燕丹的安慰,李牧谢道。 “将军太过客气。”燕丹回礼道,随后对着在座统帅道:“丹幼年曾与秦王政,质于赵,丹的老师与当今大秦国师亦是好友,对于秦国师所创武道略知一二,可谓之开未有之先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