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范家小神童 (第1/1页)
庆历七年的九月,深秋已有几分凉意。 这是平江府太湖边的一处村落,隶属于吴县,村子不大,约有百余户人家。 清晨,红叶上的露水迅速消退了,一簇簇枫树显得更加娇艳如火,染红了整个山村。 一名年约六旬的老人正缓缓在小河边漫步,他脸上布满了深刻的皱纹,仿佛已饱经沧桑。 老人衣着简朴,穿一件宽松的青色深衣,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微微叹息,目光中总带着一种难以言述的落寞。 他来这座小村庄已经四天了,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沿着小河走上几里路,呼吸一下乡村的新鲜空气。 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孩童清雅的声音,似乎在绘声绘色讲故事。 “那天蓬元帅满腔悲愤,对行刑官大喊: ‘我乃堂堂上品元帅,掌八万天河水军,那霓裳嫦娥不过是月宫侍女,地位低卑,我虽酒后失礼,向太阴星君赔礼便可,为何要受此重刑,打入凡间?’ 行刑官长长叹息一声:‘事到如今,你还不明白吗?嫦娥之事不过是借口,你擅自改变水军天规法度,引起诸仙不满,这才是真正原因。’ 天蓬元帅愈加忿然,“可变法分明是玉帝让我去做,与我何干?” 行刑官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同情。 ‘变法失败,总不能让玉帝承担责任吧!玉帝当然要贬你,不过玉帝也会给你一些特殊待遇。’ ......... 那老者听到‘变法失败,总不能让玉帝承担责任!’不由浑身一震,眼中露出惊讶之色。 他连忙四处寻找,似乎声音是从左面的一棵大树方向传来。 老者拔足向大树走去,脚下却被石头一绊,险些摔一跤,脚踝一阵疼痛。 但他顾不得细看,忍住疼痛来到大树下。 只见在一棵古老的枫树下,七八名梳着总角的顽童坐在石头上,托着腮,听如醉如痴。 讲故事之人是一个少童,身量颇高,看起像十岁左右,但眉眼间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 只见他穿一身打着补丁的褐色短衣,常年的风吹日晒并没有使他皮肤变黑,眉眼中还有几分乡间孩童少有的清秀。 如果细看,还会发现他双眸中还隐藏着一丝和他年龄不太符合的成熟。 这个讲故事的少童叫做范宁,今年只有八岁。 范宁是他祖父起的名字,因为他出生时哭声太响,祖父希望他能安静一点。 但长大一些他却安静得过头,不仅极少说话,而且反应也比别的孩子慢几步,显得呆头呆脑。 除了父母还记得他的官名外,村里人都习惯叫他阿呆。 从小到大,他呆名远扬,甚至连小学塾的先生也在课堂上叫他范呆呆。 直到一个月前,一场大病后他忽然变了,口齿伶俐,反应敏锐,记忆力惊人,完全变成了另一个孩子。 父母欣喜若狂,以为是佛祖显灵,母亲还特地跑去灵岩寺还愿。 但只有范宁自己知道,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竟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大宋。 只是三岁看老,大家早已习惯了他从前的呆头呆脑,要想让大家彻底转变对他的看法,恐怕还须时日。 范宁眼角余光瞥见青衣老者已从河边向自己走来,他顿时心中暗喜。 “那行刑官说得其实也不对,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西天取经一共只有四个名额,天界元老都想占一个,所以千方百计安排自己人参加。 这就是天蓬元帅投胎转世也神识不灭、武艺不失、兵器不丢的真正原因。 至于是谁安排天蓬元帅下界,这就是今天的题目,大家回家想一想,明天回答我。” 说到这,范宁又笑道:“昨天给大家布置的题目,大家都说说答案。 为什么明知那猴头喜欢吃桃子,众仙还推荐他去守蟠桃园?” 众孩童七嘴八舌乱说一通,范宁摇摇头,大家说得都不对。 “因为蟠桃会眼看开幕在即,但蟠桃园的桃子都已被众仙偷得差不多了。 这时候需要一个没有后台的小毛仙来顶缸,那猴头显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正说到兴起,远处有个中年男人挥手大喊:“阿呆,你爹爹回来了,让你赶紧回家!” “刘叔,我知道了!” 范宁便笑着对其他孩童道:“今天我有事,就少讲一点,说好的,听一次一文钱。” 孩童们舍不得钱,可又想听故事,只得摸出一枚铜钱递给范宁。 范宁一一笑纳,把钱轻轻一掂,“哈!又有八文钱到手了。” “请等一下!” 范宁转身要走,身后却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范宁顿时松了口气,心中暗道:‘守了两天,终于把你吸引住了。’ 他慢慢回头,果然是刚才的青衣老者。 只见老者眼中充满了兴趣,他连忙上前,乖巧的躬身行礼,“老丈叫我?” 青衣老者望着一脸童稚的范宁,温和问道:“你是本村的孩子?” “正是!请问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捋须微笑,“你刚才讲得虽然离奇,却很有趣,你叫什么名字?” “他叫范呆呆!”旁边有一个顽童大笑道。 范宁狠狠瞪了他一眼,又对老者道:“晚辈范宁!” “你也姓范?” 老人眼中露出一丝惊喜,连忙问:“你是范氏哪一堂?” 范宁摇摇头,这个他真不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