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耶律静 (第1/1页)
这些年,仙道之所以高高在上,和世俗划分开来。 是因为仙道内部的一系列陋习。 除了自身天性凉薄,故步自封不愿意收徒纳新以外,仙道之间则还有有很深的门户之间。 大体上分为玄门正宗和邪门歪道。 其次则是分为大大小小,星罗棋布般的修仙宗派。 每一个修仙宗派之间都有各自的属地,属国,势力范围等…… 如果别派弟子路过或久留其势力范围的话,则会被视为挑衅和不尊重,然后杀掉。 至于像是传道,弘法,修身等,这一界的修仙者则本能的抛弃了。 黄逸生默默的窥探着这一界的本源和秘密。 他的大脑经过海量的运算和谋划,终于决定了接下来一系列的国策。 立教。 元丰元年,卫国北伐,为晋国的建立创造了根基。 元丰二年,建国,北伐,迁民,立教。 元丰三年,传道,开疆拓土,收集气运…… 一系列的基本国策在黄逸生脑海中回荡。 他终于依然决然的下达了一道命令。 文官的科举考试系统一共分为五级。 童生,秀才,贡生,举人,状元。 童生的考核上由当地的学院举行的。 秀才,贡生,举人,则是由乡镇,省城,京城举行的。 而状元,则是京城殿试第一名。 黄逸生想了想,他下达了一项新国策。 那就是招揽天下间的修仙者,组建闻道院。 而后自己自封为院长,他还亲自给每一个举人传授观想图,使其导引感应灵气入体。 走上仙路。 天仙感应篇! 很快,黄逸生的传授修仙之道的消息便传遍了大江两岸。 举人,则是由全国上下的各个省城的贡生进行考核以后,然后做录取的优益学子。 举人,则是有资格参加京城殿试的。 而且举人也算是有功名在身的。 遇见五品一下官员可以不跪不拜,三品一下,五品以上则是只拜不跪。 而且考中举人以后,不但能上京见皇帝,还能免劳役赋税,甚至九品县官还要向举人老爷行礼参拜哩! 恐怕元丰二年所有的举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届的皇帝大人有些生猛。 他们考中举人,得了功名以后。 没想到还能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甚至还能传授修仙之术。 如果元丰二年的读书人都知道这一届的举人福利后,恐怕都要削尖脑袋挤入举人行列。 去年黄逸生在散关关外一剑杀了两百万蛮族的英勇旧事,自然人人皆知。 仙道统治世俗无尽岁月。 凡夫俗子们自然知道世外仙道的存在。 对于这位新皇上,黎民们之所以不反对他。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鉴于他那修仙者的身份。 要是寻常帝王,改朝篡位,封邦建国,迁民入蛮,拒绝仙税……那一条大罪下来,都会民怨沸腾。 然而,大晋皇帝黄逸生可是修仙者。 他可是传说中长生不死的仙人,可是一剑杀了两百万蛮族的仙人。 民众们怎么可能去反对 举人。 虽然新朝初立,但帝国是由上而下的改革,所以大部分都国策和制度都是照旧。 因此,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并没有随着改朝换代而暂停。 天下间的读书人通过省城考试以后,便可以晋升为举人。 而举人,则代表各省前往京城参加大内殿试。 殿试则分为三科。 格物科,明经科,明算科。 状元,则是读书人最高的头衔光环。 像状元这种头衔,可是传说中的传说。 要殿试三科皆为第一名,才能成为状元。 每数十年才会有一个状元出现。 这些举人老爷来到天方城以后,便按照各自省份而被分配住宿。 朝廷包了五条街的酒楼客栈,专门供这些读书人住宿吃饭。 至于青楼花坊,这些日子倒是被城管局打击歇业了许多。 …… “奉天承命,皇帝诏曰:朕自御极以来,四周番邦动荡,虎视眈眈。国内民生凋敝,经济低迷。辛得将士用命,百官用心,危急方渡。” “今应天下万民生灵计,恩科复旧。殿试三科,格物,明书,明算三科依旧。此番恩科后,朕决议按功名成绩为准,赐列为读书人之仙法……” 几个世家公子宣读了新皇上的旨意。 去岁废除了太监制度,因此宫廷的服务人员则统一由各大世家公子负责。 大内的服务人员每三年一换。 很快,皇帝陛下传法弘道的消息得到了证实。 读书人们不禁欢呼雀跃。 就连远在东南坐镇一方的镇国王虞垩也发奏章赞扬了皇帝的善举。 …… 科考由胡宗宪统一安排调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