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五章 战事(万字求订阅) (第2/2页)
。 其中有一条对朴道指最具诱惑力,也最具说服力。所以其立即派人过来见朱高炽,表示愿意投降,并请问实践时限。朱高炽大为高兴,笑着回答道:“既然带着部队来归顺,还愁本王不兑现吗?”当即答应让他做权知大都督。 得到这个消息后,朴道指大喜,便领着部队,夫开城门,迎接北平军进了铁山。同时他又致函平壤的守将金震寰,劝金震寰也投降。听到说的条件后,其自然仿效之。于是,还不到正月,在大明一片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在朝鲜半岛,北平军雄赳赳地进了平壤城。 朱高炽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一个念想呢?那就是朱高炽说自己不是高丽人,但是不满于李家的跋扈,再加上方明谦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这份大辛琳是当初被李成桂废掉的高丽宗室王瑶,也就是恭让王。李成桂废掉王瑶之后,将其赶到原州居住,后来由于李氏家族的地位逐渐稳固,也慢慢的放松了对旧日王族的看管,竟然被张定边偷偷带了出来,送往大明京师居住,现在又被方明谦送了回来。 原因不言而喻,有了王瑶,那么朱高炽完全可以打着替高丽复辟的旗号,不管怎么着,高丽王族在朝鲜半岛也统治了几百年,有一定的人望和拥护,在这杆大旗的召唤下,在加上朱高炽说只求一隅之地存身,不想干涉朝鲜内务,那个意思就是先投降的就有可能做“权知高丽国事。这个职务。那就是名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的朝鲜王啊。 一时,投降成了一种风行的传染病,有时北平军还未动,朝鲜的镇守将领就已纷纷献城归降了。金震寰还写信给他远在朝鲜南部做知州的弟弟,想诱劝弟弟也早点过来抢个座位。 北平军这种所向披靡的声势,在李芳远做出反应之前,李叔蕃就估计到了的。李芳远命李淑芳和李舒等人立即出召集令,动员全国人民抵抗外辱,以抵御北平军的进攻。可是有很多人不仅没有执行这个命令,反而一道派人去平壤向北平军请降,向恭让王宣布效忠。 伯颜自然高兴,便向王瑶建议委任金震寰为大院君,恢复高丽王号,宣布李氏家族为叛逆,同时邀请郑传道的儿子为相,以增加自己的份量。 北平军进入平壤之后还没来得及进军,据守在沙里院的韩金国就吓破了胆。这个曾经崔氏家族的亲信,在开始之战中按兵不动,左右摇摆,已经没有向李氏的效忠之心。早早地做着投降的准备。看到这个情景,马上派人送到平壤,表示愿意迎接高丽王的大军入住沙里院。 沙里院走进军汉城途中的一个重要口隘。因为他有海州作为重要港口,板门店和金川作为从另一个时空回去的朱允坟更是个熟悉的名字。只道城在山顶之上,且兵强粮足。加之颇晓军事的韩金国掌管着兵权,认为是不容易对付的劲敌。正愁着如何攻占,但对方却主动前来投降,并说明自己原来是崔氏门人。 崔氏,就是指的崔莹,王氏高丽后期名将、重臣,东州人,为名臣崔惟清五世孙。可谓是那个影响整个东亚的大时代中活跃的无数英杰中的一人,也可谓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将时代的耀眼明星。朝鲜恭憨王元年他参与平定赵日新之乱,升护军。后来任大护军相当与中国的上护军,受元朝调遣,随承相脱脱前往高都征讨张士诚,回国后任西北面兵马副使。 崔莹虽然死了几十年,但是却也是个大家族,为高丽王室的坚决拥护者,能得到韩金国的投降,朱高炽更能证明自己出兵的正义性。 当即派了朱能率领一支大军先去了沙里院。一座屹立于山顶之上。难攻易守、令朱高炽颇为焦虑的城池,就这么不攻自破了。韩金国献城有功,就授命他做了大护军。 在北平军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地进军时,上了岸,率八万精兵去应敌的李叔蕃,却是步履维艰、行动缓慢地走向板门店。李叔蕃真的不想和北平军在陆地上打仗,也是不敢打仗的。他的出兵,一为形势所逼,二为装装样子。 因为作为朝鲜王的李芳远本身就想和朱高炽的北平军讲和,轮到打仗,谁都知道朝鲜军队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打起仗来,哪能是身经百战北平军的对手。然而,历入讧小月的时空出现了巧合,大明和朝鲜的军队开始了在板。愕刚对峙。李叔蕃虽然不愿真打仗,但是无疑也算是行军作战的好手,依据山里的地势,并不死守城池。展开了一系列的防线。 待李叔蕃到达板门店沿线之时,北平军已在作进军沙里院周围的安排了。李芳远此时的准备不是迎敌,而是派遣使节安然去给北平军大营送去了谈判的意思。派遣使节去平壤议和。忧心仲仲的李芳远仍嫌不够,又派人去找已投降了北平军的韩金国,想通过弗金国去朱高炽面前疏通关系,接受他的议和请求。 李芳远的推理是十分简单的。北平军喜欢降将是不容置疑的。韩金国既然投降了,朱高炽一定会喜欢他。他去为他说好话总比安然的话中听。他万万没料到韩金国将李芳远的请求当成耳旁风,并没去朱高炽面前讨没趣。 对于朝鲜的议和请求,朱高炽持冷淡态度。因为北平军经过商议,认为与其依靠李氏家族,还不如自己扶持一个高丽王室,那样,他们北平军就可以长久的把持住朝鲜半岛的局势。有了粮仓,也有了足够的兵源,最不济,也有了和朝廷妥协的借口。他对使节安然说: “你们李氏妻朝是极不讲信用的。口是心非的事情做得还少吗?我军这次的南征,不就是因你们的背信弃义而引起的吗?不仅不按当初的协议相处,反而率先起兵攻打咸兴,杀害我军将士,这种教,是不能忘的。” 而对北平将领们却说:“现在我军进攻凌厉,如果丢下不打反而议和,势必造成其他归降的州郡的他心,为据守这些地方带来困难 朱高炽的红脸膛漾着淡淡的自信微笑,他的思想随着年纪的增夫,也渐渐成熟起来。尽管自朝鲜铁山守将归降之后,沙里院、平壤等城,都不走动干戈夺取的,但对控制朝鲜半岛,他并不把希望寄托在招降上,而主要是立足于打仗。进攻,是他的总意志。招降,在他来说,只是为了在与朝鲜军的主力作最后的决战前的一种策略,一种保持实力的策略。可是他并没有将内心的高兴表露出来,只是含而不露。朝鲜使节安然丹走,朱高炽就要传令官把颇富外交能力的李让找了来,命他送一封信去汉城。李芳远一听北平军派遣高级使看来了,好不高兴,立即亲自接见。他满以为使者带来的是议和条件的信息。 完全恢复了当初和大明打交道时的恭敬,几乎是用一种奴才接主子那样的卑躬态度迎接李让的。对于李芳远的许多嘘寒问暖的话,李让只是唯唯应着,而问及议和之事,却默而不答,最后将朱高炽的一封亲笔信交给了他。 捧着那封信,如同捧着一颗才从火中取出的一颗栗子似的,觉得好烫手。迫不及待地拆开信,眼睛盯在信中的一段话上:“如果奉王瑶为高丽国主,你们要议和纳贡,是完全可以的。如果是那样,你真心想议和,就应该亲自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