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对赌行(上) (第1/1页)
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它的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赵江川想要买的,就是92(3)国债06月交收国债期货合约,一种期货市场的标准化合约。 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它的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9.5%加保值贴息。 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期货市场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 由此引发的323案,也成为了华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英国金融时报则将1995年2月23日称为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赵江川曾作为一代金融巨头,对于这一段历史自然是非常清楚,或者说只要在金融市场混过的,对这件历史中的大事件就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按照赵江川之前的计划,只需要用不同的身份注册多个账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将资金流入国债市场,然后坐等收钱。 那样,混在无数的成交数据中,就不至于会被人发现他的存在。 然而只能填写报单的交易方式打乱了赵江川的计划,他之前一直没真正意识到时代差的影像。 国债期货不比股票,一张国债合约差不多要两万保证金。 两万块,对于很多人都是一笔大笔钱,所以在营业部交易的散户往往都是买上一手或者两手罢了。 他要是一下子十几万砸进去做多,绝对会在营业部里很惹眼。 人均收入一年才好几千块,十几万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攒不到的钱,绝对是一笔巨款了。 拿十几万一次开上七八手国债期货,在鹭岛市这种小城市里可算是大手笔,搞不好还会被当成什么大佬的儿子有内幕消息呢。 90年代初期,人们投资的方式五花八门。 听小道消息买卖的,抓阄随便买的,或者亲戚朋友买跟着一起买的,更有不少人专门守在营业厅里,等着那些传说中的大户后跟着一起买。 至于真正的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那只有很少人才听过。 赵江川有点愁。 有人跟风买都不算什么,鹭岛又不是魔都那种大地方,就算营业部的人一起买估计也不会对市场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最麻烦的是赚了钱之后,在那几何倍率的利润下,毫无疑问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去。 不出意外,到那时候所有人会都知道万邦营业部某某发财了,然后他的长相年龄身份可能都会被人扒出来。 大爷大妈的力量永远不能小觑,CY区群众那可是代表了大妈们的终极力量。 一旦高手、股神、这种毫无用处的帽子一带,那以后算是别想消停。 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赵江川不得不考虑,能够重来一次是老天可怜,但不代表其他人就是没脑子的npc,他的一举一动所造成的结果,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自己。 就在赵江川思考该怎么办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时,他没注意到,在他不远处有一个穿着西装、带着眼镜的中年人正在观察他。 张华是浙东人,早些年在浙东经营皮革生意,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生意后来就越做做大攒了不少家底。 但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张华在一次偶然间接触到金融市场后,那种疯狂的暴利就将他深深吸引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