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赚翻了 (第1/1页)
赵江川脸上写满了不情愿。 眼里,也全是算你狠的眼神。 那样子,就像是被人从身上挖了一块rou一样。 但其实这厮心里,几乎乐开了花。 明朝中后叶的鹭岛,海上对外贸易相当发达,船舶修造业也随着兴起、发展。 这个时间,甚至可以追逐到三宝太监下南洋之前。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郑成功就在鹭岛修造船只,东渡台湾抗击荷兰殖民者。 至清代,尤其是辟为五口通商后,造船业随着渔业的活跃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兴盛。 清末时期,厦门的造船厂主要集中在沙坡尾、和尚澳、寮仔后、夹板寮和新填地。 其中最知名的造船厂当属位于新填地的厦门船坞公司,为英国人于1858年创办。 在鹭岛船坞公司内,拥有华国第一座一千吨级花岗岩干船坞,它是华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英国作家马丁曾称它为“华国机器工业的第一株幼苗”。 1983年,鹭岛造船厂率先从军品市场走向国际船舶市场,生产了出口香港、秘鲁的多种民用船舶。 可以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鹭岛造船厂见证了华国造船业的多个第一。 但多么辉煌的历史,都无法经得起时间的冲刷。 鹭岛造船厂,主要以生产民用散货轮为主。 但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全球大宗资源的价格呈现普遍下跌状态。 原油,有最高二十四美元一桶下跌到了十三美元。 铜、铁矿等大宗物资、也几乎下跌了一半。 物价下跌,谁都赚不到钱。 所以,运输市场的需求性大幅缩小,导致全球航运市场的货运费也跟着同步暴跌。 这一跌,就跌出了问题。 两年前,鹭岛造船厂承接了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十三条五千吨的散货轮。 价值,一亿八千万美元。 可在半年前完工交付的时候,加拿大船东却选择了弃船。 因为,船舶的建造,按照行业规矩一般预收百分之二十定金。 但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货运费用快速降低,成品船的价格也跟着同步走低。 低到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只需要原来的百分之五十就可以再定做一艘船。 也就是说,船东如果原价购买预先定制的船舶,将会直接产生百分之三十的亏损。 所以,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选择了弃船。 这一弃船,对于鹭岛造船厂而言,简直是一个噩梦。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鹭岛造船厂建造这十三艘散货轮,大部分资金都是朝银行贷的款。 船东一弃船,就等于这些货运全砸到了造船厂自己手里。 加上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哪怕是又过去了半年,鹭岛造船厂也没有把这些船给卖出。 卖不出船,就换不了银行的钱。 资不抵债下,鹭岛造船厂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等着破产。 为了这件事,肖嘉良一直头疼了很久。 因为造船厂不比其他行业。 像鹭岛造船厂这种规模的企业,那可是养活了一千多号人。 一旦停工破产,一千多人马上就得变成无业游民。 这几年治安已经够差的。 再加上一千多人失业,一千多个家庭无依无靠。 天知道会闹出多大乱子。 为此,肖嘉良曾想了无数办法去挽救鹭岛造船厂。 只是在大规模的负债和船舶市场那看不见底的深渊中,根本就找不到有实力的公司来接盘。 逼不得已之下,肖嘉良甚至找到了站在张家军那边的东南集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