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为官之道 (第1/2页)
想明白一切的张大心里不禁有些兴奋:公子找火器专家干什么?这是要自己制造火器?他现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婺源知县,就开始考虑自造火器,这是要干什么?这是要干大事啊! 张大结合一路上他对李致远的观察,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那个老毕见张家兄弟听得认真,众人也没有打断嘲讽他,说得也是越来高兴,颇有几分自豪,好像说的那两位毕老爷不是毕懋良毕懋康,而是他老毕似的。 “不是我老毕吹牛,咱小的时候真去过毕老爷家读书,他府上就在上路那边,离我家也不远,二毕老爷家的几个儿子我都认识,还和我一起读过书呢,话说他家的藏书那真叫一个多,门类齐全,五花八门的…….” 张大估计这个老毕就知道这么多了,也就没什么心思再听他胡吹瞎扯了。众人一看他这架势,就知道这厮又要开始吹牛了,又见张大也没什么再听的兴趣,就纷纷起哄起来,好不容易安静了一会儿的酒馆又嘈杂起来。 这边老毕正和几个起哄的人争得面红耳赤,酒馆中央的张二却和人攀谈了起来,张大嫌这边太吵,就回了自己那桌。 “张二哥,这个老毕说的毕老爷虽说是声名显赫,但是毕竟年纪大了,七老八十了还能做什么,如今早就不问世事了,我看现在远不如徽州的其他名门望族。” “正是,照我说,论家世,在咱徽州还是得看徽州八大姓。” 张大刚好过来听到什么“徽州八大姓”,于是出言询问道:“什么徽州八大姓?” “就是我们徽州府最有名望的八个宗族,分别是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都是流传了千百年的名门望族,族中人才辈出,如今照样是乡间有头有脸的人物,所占田产极多,广泛分布在徽州府六县。” “对对对,我们汪家的汪元标就很有名望!” “还有我们吴家的吴孔嘉!” “还有咱老黄家的黄愿素” “.…..” 众人被这边所吸引,纷纷亮出了族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张家兄弟不禁感叹这“徽州八大姓”真不愧是大姓,这酒馆中的众人竟大部分是这些姓氏的。 这回更热闹了,众人开始争论谁的姓氏人更多,更兴旺。其实真论起来这些人多半都是偏支旁系,不然能来这么个小酒馆喝酒?如今却好像很有家族荣誉感似的,吵得热火朝天。 “我呸,你们这些人刚才还嘲笑老毕不配姓毕,现在攀起亲戚起来可丝毫不输人家老毕啊!”终于有人看不过去了,站出来大声叫嚷:“人家正经的名门望族承认你们这些偏支旁系的泥腿子么?你们又配姓程姓吴么?跟人家一个姓有什么好吹嘘的,能给你们发钱分田地还是怎地?” “就是,我看这些大姓也没啥了不起的,不就是仗着祖宗的功德来作威作福么,好的田地全都让他们给占了,说起来也不见得就比我们小门小姓的强多少!” “嘿,那你倒是说说有几个小姓的成就了什么大事的?我看你们是嫉妒我们家族兴旺吧!” “就是就是,咱们宗族人丁兴旺,就凭你们几个也想诋毁!” “谁说没有干大事的?你们可知道休宁县的金公,人家也是正经的进士出身,现在地方上不太平,他就在乡间广募乡勇,习射演武,多次清剿流寇土匪,保得一方安宁,这难道不比那些平时只知道收租盘剥佃户,一遇到危难就躲起来自保的乡宦强百倍?” 听到此处,张大不禁眼前一亮,没想到这个金公还真有胆色,一介文人,在这乱世还敢练兵剿匪,赶紧出言询问:“这位老哥,这位金公又是何许人啊?听你说起来倒是很有胆色。” “金公讳声,字子骏,跟我一样都是休宁县的,咱休宁县的人就没有不佩服金公的,要不是金公,大伙早就不知被土匪洗劫多少次了。” “我听人说,金公是崇祯元年的进士,还是翰林院的庶吉士,人称金翰林,本来很受圣上的赏识的,当过御史和监军,后来也不知道为啥就辞官回来了,现在就在还古书院讲学,他还广集乡勇,在城西凤山一带习射演武,我都见过好几次。” “多亏了金公啊,亲自带着他的门生一起出城剿匪,所以从来没有土匪敢打咱休宁县的主意。话说有几个读书人有胆子敢出城去找土匪拼命的,也就金公厉害,咱当地人都服他!” “那可不,黔兵那件事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