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9章 党同伐异 (第1/1页)
崇祯十七年正月廿六日卯时,东方的天空刚露出鱼肚白,崇祯皇帝命驸马都尉万炜告太庙,行遣将礼。 接着崇祯行至殿前,敕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曰:“代朕亲征,以尚方剑从事,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 李建泰急趋上前,跪在崇祯面前,伸出双手,一脸肃穆地接下了尚方剑。 遣将礼毕,崇祯皇帝亲御正阳门楼,宴饯督辅李建泰,卫士分东西排列,自午门抵达城外,旌旗甲仗规模盛大。 并召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掌印官及京营文武大臣侍坐,鸿胪赞礼,御史纠仪,大汉将军侍卫,应用法驾、宴席、作乐。 崇祯皇帝居于中央,诸位文武大臣在一旁陪侍,酒过七巡,崇祯手持金卮(一种酒器)亲自为李建泰斟了三次酒,又拿出亲笔书写的“代朕亲征”送给李建泰。 李建泰接下后叩头称谢,并向崇祯辞行。 这时,兵部尚书张缙彦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向崇祯皇帝请求随辅臣李建泰出师。 又作视死如归状,说了一番忠君报国,死而后已之类的话,还挤出了两滴眼泪,以表现自己对皇帝和大明天下的深情。 其实这厮不仅是个无能草包,而且还没安好心,他已经预感到待在京师可能会有很大危险,于是想要跟着李建泰一起逃离京师。 崇祯皇帝很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平寇重任,特简辅臣专征,卿职任中枢,还著详筹制胜,不必请行。” 张缙彦无奈,白煽情了,只得退到一旁,和崇祯一起目送李建泰出行。 看着李建泰上了肩舆,渐行渐远,崇祯皇帝不禁潸然泪下,国是日非,他现在就指望李建泰能重整旗鼓,尽快去山西挡住李自成。 而崇祯身后的张缙彦却满眼里都是羡慕,心里暗道:“还是李建泰聪明啊!” 然而“聪明”的李建泰运气却并不好,率领三四千军队走不到数里,乘坐的肩舆竟突然断了! 这就很不吉利了,大军出征最忌讳堕马、坏轿子这类不好的事情,这都是将要败亡身死的征兆啊! 李建泰极其恼火,大骂工部的人偷工减料,还迁怒于给他抬轿的人。 就在这时,原本的青天白日竟突然变得天昏地暗,大风霾来了。 一时间风沙走石,连一丈开外的人都看不清,全军大乱,旗帜、仪仗、兵甲扔得到处都是。 士卒们都极度惊恐,若不是风沙太大分不清方向,只怕这支三四千人代天子出征的亲军很可能就此烟消云散了。 不知过了多久,风霾才渐渐退去,李建泰重新整顿兵马,发现竟然少了二百多人! 出城不过才四五里,士兵就已经开始逃散,李建泰心都凉了,觉得此行是凶多吉少。 遂找来人占卜,不出所料,得到的结果是不利行师,这下李建泰更是惊疑不定,竟犹豫着不敢再走。 跟随李建泰赴晋的进士程源说、监军凌駉等人纷纷上前相劝,“此行也,兼程抵太原,收拾三晋,犹可济也,若三晋失守,无可为矣。” 但李建泰还是觉得不安心,又叫来随军的西洋人汤若望,询问他的意见。 汤若望本是崇祯专门派来随修火攻水利的,但他一直供职于钦天监,懂天文历法。 汤若望是懂科学的,表示这是正常的天气现象,李建泰这才勉强督促士兵继续南行。 然而,心慌意乱的不仅是李建泰,崇祯从京师抽调的这三四千兵也是差不多的心态。 近日来京师里人心惶惶,李自成连连大胜的消息不断传来,闯王已经在民间被传成了不可战胜的王者,这些士兵都是被逼着上前线的,其实他们很怕去山西打仗送死。 现在刚出城就闹出这么多幺蛾子,谁还敢跟着李督师去山西,所以之后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行军速度也极为缓慢。 崇祯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寄予厚望的督师李建泰以及所谓“精挑细选”的天子亲军,竟会是这般模样! 不过崇祯皇帝刚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忠心耿耿”的兵部尚书张缙彦驳监军渡河之报,说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渡过黄河。 崇祯顿时大喜,还责骂兵部底下的人轻信,害他白担心一场。 张缙彦真是个“好臣子”,为了皇帝心情好些,竟然甘愿当睁眼瞎,直接视山西几十万闯军如无物,他还多次隐匿前方军情,就为了大明天子能暂时睡个安稳觉…… 由此也可以看出崇祯朝的厂卫失职到了何种地步,连隔壁省份的军事情报都搞不到,遑论监视百官? 也难怪崇祯皇帝被底下的官员耍的团团转了,大明体制积弊已达百年,大厦根基已烂,都察院、六科等监察系统也烂了,身处紫禁城的皇帝一旦不重视厂卫最后这个耳目,那他就真成了瞎子和聋子。 当然,说崇祯荒废厂卫也是不正确的,他并没有废掉东厂和锦衣卫,曹化淳就是东厂提督,骆养性就是锦衣卫指挥使。 他只是没有重视,没有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其他官府一样,东厂、锦衣卫这时候也已经糜烂了。 遥想当年万历爷还在的时候,锦衣卫的前辈们在朝鲜战场可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而这时身在杭州的李致远正和张煌言在“有朋酒楼”里一边吃饭闲聊一边等消息。 他们这一行人是在昨天天黑前才到的杭州钱塘江码头,好不容易在城门关闭之前入了城,住进了李致远常来的“有朋酒楼”。 之后好好休息了一个晚上,今天一大早李致远就命人去巡抚衙门打听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