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血色华夏_第203章 长沙会议(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3章 长沙会议(下) (第2/2页)

东安县,建于万历年间,后废。”

    “国朝初年,朝廷曾规定,商人将大米运到铜鼓、五开、靖州以后,就可以领到澧州、湘乡两地所产的盐,若两地产盐不够,就供应两淮、两浙的盐。”

    “可见这两地的产盐量虽不足以供应湖广全省,但仍较为可观,只是因为淮盐量大便宜,湖广又是朝廷规定的淮盐行销区,本地井盐才竞争不过。”

    李致远听完仍是一头雾水地问道:“且不说采盐贩盐需要朝廷批准,否则一律视为私盐,要按国法治罪,纵使本官现在去采卖私盐,可既然淮盐便宜,当年本地盐就因竞争不过而废,难道现在就能竞争得过了?”

    “老百姓又不傻,自然是哪家的盐便宜买哪家的,除非本官禁止更便宜的淮盐流入,强迫老百姓只准吃本地盐,否则这高价盐如何卖得出去?”

    江明哲笑道:“第一,官盐、私盐的问题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个麻烦,可抚台却无需太过计较。”

    “现今哪个做至总督、巡抚的大官没有以权谋私,勾结商人贩卖私盐的,这还是为己牟利,抚台只需说是为了筹措军饷,那贩卖私盐简直就不是个事!”

    “当年王阳明做南赣巡抚剿贼,朝廷还特许原本行销淮盐的吉安、袁州、临江三府改销粤盐,且盐税全部由其支配,以备军饷。”

    “现在抚台为剿献贼而截取盐税又有何不可呢?”

    “第二,如果完全不加限制,那淮盐因为产量大,单价自然是要比本地盐便宜一些。”

    “其实也便宜不了太多,因为商人们将淮盐从江淮运至楚南,还需要走两千余里的长江水路,这本身的运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同是淮盐,各淮盐区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

    “若抚台再以防备荆州江北闯贼、保护商船为名,于岳州设置钞关,向进入楚南的淮盐盐商征收一定关税,又会进一步拉高淮盐的价格。”

    “如此,淮盐相比于本地盐将再无优势,抚台则大力开采本地几处盐井,自产自销,楚南的盐税将会尽入抚台囊中!”

    李致远脑子转的也快,江明哲话还未说完,他便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弯弯道道,心下大悦,毕竟这盐是不能不吃的,而且煮盐毫无技术含量,成本也低,只需垄断且卖的出去,便得暴利,遂大赞道:“江先生此计甚好!”

    江明哲笑道:“抚台谬赞,这也只是在下的初步计议,至于究竟如何采盐、贩盐,还需要细细谋划~”

    “不过抚台应该知道,‘开中法’弊端甚大,乃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将官府的负担转嫁到了商人身上,使得商人的资金收转时间大大延长。”

    “国朝初年尚还可以维持,但越往后,盐引大量滥发,又因官收场盐不够,商人久候领不到盐,以致积引更多,严重影响了商人的积极性,朝廷盐税收入更是大大减少。”

    “而由袁世振于万历四十五年提出并施行的‘纲法’,确立了官商一体的食盐专商制度,才是利国利民的善政。”

    “抚台借楚南之盐税以备军饷,虽是一时之举,但为尽快获取足够多的军饷,也为形成良性循环,在制定产盐、贩盐策略时,亦不可不察~”

    李致远颔首道:“江先生说的在理,此事就交由先生去办,不过筹饷是件急事,不可拖延,具体办法宜从速制定!”

    江明哲正要称是领命,不料张煌言却起身道:“且慢!”

    李致远一愣,以为张煌言不同意自己私自采盐、贩盐,便出言劝道:“现在是非常时期,不宜拘泥于陈规旧法,江先生此策也是不得已之下的变通之法……”

    张煌言却道:“抚台误会了,在下并非反对此策,虽然此策会拉高盐价,增大百姓负担,但国家有难,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在下只是觉得应该在此策基础之上稍作修改,说不定还可以使得收入大大增加呢!”

    李致远喜道:“都说集思广益,果然如此,玄著快快说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