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4章 君子?小人? (第3/4页)
在打赌,而是坚信不疑。 “请让萧家军的黑蟒旗,重新出现在我代国的军中” 从昭庆宫出来,任谁都看的出刘凌和薛舍人的心情很好。 薛舍人心情很好自然能理解,毕竟他是去见世上唯一的亲人,可刘凌进昭庆宫之前刚刚审问完吕鹏程,出来后脸色黑的可以,这昭庆宫里的太妃们就这么神奇,能让人的心情由阴转晴? “陛下心情很好。” 薛棣用的是肯定句。 “唔。” 刘凌笑着点了点头。 “你心情也不错啊。” “说来也奇怪,臣记事前就被人抱走,和这位姑母从未见过面,可一见到她,心中就很是欢喜和亲近,只能说,血脉亲缘实在是不可思议……” 薛棣幽幽说道:“她的性格,几乎和所有人和臣说过的薛家人该有的样子是一模一样的。” “臣小的时候,若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所有人都会露出失望之色,告诉臣,您身为薛氏之后,应当如何如何。每到这个时候,臣都会想……” 他对着刘凌挤了挤眼。 “也许臣的先祖和亲人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那种样子,只不过是为了督促臣上进,所以刻意美化罢了。臣又没见过真正的薛家人是什么样子,又怎么能信服呢?” 薛棣开心地一笑。 “但臣现在知道,他们说的没错,因为薛太妃一见到臣,就是问臣功课做了没有,学了那些东西,家中藏书可救了出来,读过多少,又有什么志向……” 听到薛太妃问薛棣什么,旁边的宫人都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几个不爱读书的侍卫更是连脸都皱成了菊花一般。 “哈哈哈,听起来像是薛太妃会问的事情。朕小时候读书不努力,也是薛太妃日夜提点……” 刘凌露出了怀念的神色。 “一晃过去,朕都虚岁都已经十四了,八年多了……” 刘凌在怀念往事,还是别人俱不知道的往事,自然没人敢插口,等刘凌回过神来,已经走过大半个宫中了。 夜晚的宫中灯火通明,因为丧事还没有cao办完成,所以紫宸殿方向尤为明亮,那是因为日夜点着长明灯的缘故。 在明亮一片的宫中,唯有静安宫的方向一片漆黑。 他儿时的囚笼,同时也是儿时的净土,已经不复存在了,唯一留下痕迹的,只有那从高祖时期一直矗立在那里,高高在上的祭天坛…… 想起之前数次的经历,似乎神仙们很少去冷宫玩耍,下凡大多是在宣政殿紫宸殿和贵妃娘娘所在的蓬莱殿中穿梭,似乎只有时间还充裕的时候会去冷宫晃一晃,但因为冷宫实在太破败,待的时间也不太长。 如今他已经成了帝王,想来神仙们以后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么一想,还不知道是福是祸…… 至少目前他们的预言,都一一成真,但因为他远在冷宫之中,能听到的“预言”也极为少数,大多是和己身息息相关。 像是“改元元平”这样的事情,以后可能发生的更多。 到那时,他会不会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没有人会明白他那样做是为了什么,更有可能,别人会以为他专断孤行…… “陛下又为何高兴?” 薛棣见刘凌的表情又沉郁了下来,有意转移话题。 “朕在想,难怪后戚之祸屡禁不绝,后戚也每每受到帝王的重视……”刘凌想起萧逸吃惊的神色,轻笑了起来。 “呃?” “因为有人依靠可以托付信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即使知道也许并不能完全为己掌握,也会生出愿意一搏的心思。” 刘凌幽幽叹道。 “寡人,寡人……” “朕才登基没几日,已经感到寂寞了呢。” 这才离开几日,他就觉得寂寞了呢。 刘祁站在空旷无人的庭院中,露出无可适从的表情。 长久以来,他和庄扬波几乎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哪怕庄扬波经常抽抽啼啼,可在宫中,他唯一说的上话,也身份相配的朋友,唯有他而已。 所以当父皇下令庄扬波也必须和他一起就藩时,他明明知道这样做可能耽误了庄扬波一生的前程,可还是可耻的没有做出任何为他求情的举动。 不仅仅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庄扬波伴读的日子,还因为他离家到秦地去,所在之处一片陌生,即使只有一个孩子是熟悉的人也是好的。 至少能在某个片刻,让他觉得还在东宫之中,在崇文殿里,在那些他还在拼命的做着功课的日子。 所以他的队伍遇袭时,他无论如何也要将庄扬波救出来。他原本是不必受到这样的祸事的,只是因为他的一己之私,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 庄扬波不能因为这个丧命,他必须回到父母身边,回到来到他身边之前的“原点”,去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富家公子,甚至是纨绔子弟,过完他安宁的一生。 至于自己…… 刘祁按住了胸口的金簪。 他决定潜入假秦王的身边,也并非他所说的那么大义凌然…… 他已经把这枚金簪的尖头磨得极为锐利,他是从曾经用筷子刺杀三弟的刺客那里得到的灵感,知道有些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也能杀人。 父皇已经昭告天下“秦王已死”,便是担心有人用他的名义无端生事。 他已经让父皇失望透顶,不能让世人也为他感到失望。 他实在是太骄傲了,根本不能接受任何人用他的名字活在这世上。 即使他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可从他被“请”进庆州府衙开始,他根本就没有见过“秦王”,更别提靠近他身边,要了他的性命。 同他一样被“请”进庆州府衙的还有七八位公子,大多是庆州地方上豪族权贵官宦人家的子弟,有些人家是迫于陈家的兵马,不得不把人交出,有的则是心甘情愿送出的子弟,就为了保住家中一时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