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章 舆论控制 (第2/2页)
华夏老百姓好糊弄的很,只要有粮吃就懒得闹事,如果闲暇时能吃到几块rou,那可是要高呼万岁了。 可反过来谁要不让他们吃饭,这就是不共戴天之敌了。 俩后生说的挺明白,这这几个死鬼就是把朝廷机要卖给伪汉,真要打起来,咱大唐关隘道路伪汉国了如指掌,这群牲口是穷惯了,跑到大唐来还不大抢特抢? 于是不少人便跟着起哄“对对,送他们去伪汉,送他们去伪汉” “就是,就是,过着好日子不但不思感恩,还帮着外人,真是” “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了” 众人议论纷纷,更让这韩全羞愧难当,急急掩面而去。 这时有人上前搭讪这两个后生,“二位看着有点面生啊,好像不是附近的人” “确实,我是城西头春来茶馆说书的” “我是城东头,禅林寺做俗讲的,今天正好出城办点事。” “原来如此……” 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城门附近都有发生,连带着大点的茶馆里都是这样。 这自然是李煜安排的,这次西行,他特地把俞签和郭刚德等人带上。 这俩人现在是江宁城一等一的风头人物,每天都在茶馆驻场,来听他们的茶客络绎不绝。 而他们也确实有天赋,经常把李煜要求的消息夹杂在日常演出中放出,让老百姓在无形间受到影响。 当然他们也会面临着问题,比如会有人公然抬杠,这些人多半身后还有点势力,比如各个王府的下人。 郭俞二人针对不同的挑衅者,也有不同的应对的方式。 总之在打嘴仗上面,二人联手简直是打遍江宁无敌手。 李煜某次私访时无意间听到,顿时大为惊叹,觉得这等人才可不能埋没。 这年头,没收音机没网络,茶馆和庙宇的说书、俗讲,就是老百姓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 作为穿越者李煜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南唐的老百姓差不多有这个时代最好的生活,但很多人却并没有家国意识,这听起来非常扯淡,但却是现实。 主要是杨行密建立吴国,到李昪和平篡位,几十年间,基本没有大的战争。 老百姓们承平日久,对和平和相对富足也就觉得是理所当然。 殊不知,此刻伪汉已经是民不聊生,而南汉,呃,主要是读书人的丁丁不聊生。 总之李煜觉得要让南唐百姓意识到自己过的是好日子,这才能对皇室对国家效忠。 于是一方面要求李景逷周围的那些商人,在出国做生意的时候,都要带上几个读书人随员,钱财由德昌宫供应,这些人的作用就是详细记录所到国家的一切。 整理成册后,上缴澄心堂,由李煜派人逐页审核,分类。 有价值的情报资料会被归类整理。 原本是要那些商人记录他国的风土人情,城防工事,兵力部署。 现在有添加了一条,要注意搜集他国的民间疾苦。 那些记载这伪汉民生艰苦,冤案横行的册页,则命人誊抄整理后,重新集结成册,找史虚白或者礼部的中级官员做个叙,让澄心堂的木刻工坊刊印出版,美其名曰采风记录。 读书人向来有立功立德立言的志向和要求,这些人多半是秀才或者童生,没有一技之长,眼下忽然有人供吃喝,还帮着出书! 虽然去国外有点危险,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就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 一时间,江宁城这些落魄秀才都聚集到李景逷和澄心堂的周围。 而这些印刷出来的一本本的采风记录,倒也卖得不错,南唐识字率高有闲钱的人也多,没事买本看看领略一下外国风情也是好的。 再有就是郭刚德和俞签这等人,经常从这些书里找寻创作源泉。 这让他们在茶馆里也能做到常演常新 当然这些书的内容也多有太监开会-无ji之谈的感觉。 虽然没有说什么伪汉皇帝生食人rou,马楚皇帝必以人心肝下酒这种段子。 李煜作为穿越者,自然是深谙造谣的精妙之处,核心要义在于-看上去像是真的,然而借着众口铄金让事情越传越玄乎,那么在这个谣言的传播演变过程中,不管是识字的高智分子,还是不认字的愚夫愚妇都能各取所需。 比如说伪汉骸骨盈野,这话没错,但那是朱温和石敬瑭的时候,这么些年过去了,北地老百姓虽然惨但还不至于那么惨。 斗米百钱也不是虚言,但那是在特定的荒年,平时也就五六十钱。 另外就是,往下三路方面发展,比如伪汉的太医到处搜罗虎鞭鹿鞭,导致北地的虎鞭比同等重量的黄金都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