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7、第4章 热闹的饭局(1) (第1/2页)
钟诚、林桐、程刚3人徒步走上大堤时。 早春落日余晖下的新河,美得静谧而大气。清澈的新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太阳刚刚西落,橘红色的晚霞涂在蓝天上,有朵朵白云点缀。柔和的风儿一阵阵吹来,两岸的杨柳轻轻摆动枝桠。 过不多久、清明过后,这儿两岸的杨柳必将新枝迸发,一手拉起蜿蜒逶迤的新河水,一手牵着辽阔平坦的大平原,描绘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田野风景画。 源自河南东部的新河是1972年沿途8个县的农民群众出义务工挖成的。 当年,3省8县响应中央号召,为了减轻淮河泄洪压力、改善航运条件、灌溉沿途农田,动员组织数十万农民群众人工挖河。 沿途无数个农民家庭不要任何报酬,有人出人、有粮出粮,大家自带干粮、吃住在工地,在指定的区域河段手挖肩挑,大干1年零180天,于1972年7月16日挖成了这条人工河。 这条河总长317公里,主河道宽88米,在淮县新河乡黑泥洼村流入淮河。 由于这条河是在补充原来淮河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刚刚开挖的,更重要的是他承载了沿岸数百万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由衷的憧憬,一位中央领导欣然应约为她取名: 新河。 40年来,新河为流域百姓的蓄洪泄洪、航运养殖、灌溉庄稼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同时,在数以十计的大水小灾,和数不清的修桥铺路、挖沙取土之中,她在基本流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也多处更改了河床、加高了堤坝,由原来的中心河道大体笔直,变成随着流经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不同而蜿蜒多姿。 在流经淮县4个乡镇的时候,新河全部成为“地上河”。 钟诚一边沿着大堤往东走,一边要林桐介绍这条河。 他觉得,林桐简直就是淮县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信手翻开、即有所得。更难得的是,林桐对情况的介绍紧密结合淮县的实际,很接地气、很有生活感。 林桐滔滔不绝地向钟诚介绍着,但眉头从来没有展开过。 “钟县长你看,我们脚下这儿是我县境内新河大堤的最高点,在地面上3.8米,比新河乡政府所在地新河集村海拔净高出8.7米。” 钟诚看看脚边的河水,顺着林桐的手指方向望望刚刚走过来的淮新路,那拥挤、脏乱的新河集早就看不见了,也许太远、也许它已经隐藏在暮色中。 钟诚“哦”了一声,示意继续往前走。 3人顺着河堤往新河大桥那儿走下去。 早春的天黑得很快,没有多大会儿,夜幕已经徐徐拉下。 但在沿大堤前面不远处,倒是一派灯火通明,似乎是一处集镇。 “前面是什么?” 钟诚问。 “新河大桥,淮新公路过了这座大桥到新河南岸,再走不远大约2.5公里就跟国道连上了,这一带各种车辆行人凡是过河的都要经桥上过。所以,这座桥及其附近非常热闹,几乎形成了一座小集镇。” 不大一会,钟诚、林桐、程刚距离大桥越来越近了。他们分明看到了一大片闪烁的灯光,已经隐约听到了一阵阵嘈杂的吆喝叫卖,也闻到了河堤上、河水里刺鼻的臭味。 钟诚看了看河里成块成堆的黑乎乎的漂浮物,用脚踢了踢随处都是的塑料袋、包装纸,使劲儿皱着眉头: “这儿不是集镇?” 林桐答道: “不是,这座大桥距离新河乡最近的集镇和村子也有4公里以上。这儿由于是交通要塞,一些人在大桥两侧、新河两岸挤占河道建房,或者自用、或者出租给别人做生意,什么生意都有,百货、五金、餐饮,方圆十里八里的百姓和过路的客商都知道,在新河桥,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吃到、什么都可以买到。” 钟诚看看眼前这像刚刚路过的新河集一样拥堵混乱、但生意异常红火的局面,俨然是一处新兴的集镇: 顺着大堤、占着河道横七竖八搭建起来的房屋有的是平房,有的则是二到三层的楼体;蜘蛛网一般东扯西拽的电线缆线在空中盘绕交叉;虽是晚上仍然川流不息的人们和各种车辆;一个个或灯火通明、或烛光摇曳的大大小小的房间里散放出吆五喝六的声音;随风扑面而来的气味要么酸辣恶臭、要么奇香甜腻,让人很不舒服……。 钟诚对农村违章建房并不奇怪,但像这样公然把违章的房子建在河道上、并且造成这么大的污染很难忍受! 他现在只能又问林桐: ”这儿有多少房子?没有人管吗?难道不影响航运和泄洪吗?“”都集中在大桥这一疙瘩,桥两侧、河两岸总共37处、合计2391个平方,占据河道最多的离岸13米,最少的也离岸2米,全部是违章建筑,没有任何环卫设施。这是截至上个月底的数据。这些违章建筑破坏河道、污染环境是毫无疑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