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9章 没心情 (第1/2页)
砸在地上,一滴、一滴…… 奚原的身影像是一道幻影一样消失在眼前,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韶华跪坐在地上,抬头仰望着被黑夜吞噬的最后一缕火烧云,只觉得那点红色像鲜血一般,流淌在夜里,被黑夜遮盖。 凤凰埙从盒子中滚了出来,她紧紧地抓着它,手指在它的纹路上摩挲着,感受着充斥在胸臆中的种种莫名感情与复杂情绪。 从那些情绪里,她理不出任何头绪,但她只确定了一件事——他是魔! 现在她隐隐有些确定了,或许这两万年,他从未死过,他用了两万多年的时光,为韶光祈福。他在等待什么?他为什么要入魔?为了这强大的力量吗? 瞬间生长,瞬间毁灭,这样强大的力量,除了神便是魔了。 而他眼底失控的暗红色以及周身诱人的香味告诉她,他绝非善类! 她浑身颤抖,突然感觉一阵后怕,若在最后关头,她没有喊出他的名字,他没有生出恻隐之心,自己今日绝对会命归黄泉。 她将凤凰埙收进了盒子,捧着盒子来到佛堂前,将它放在蒲团前,而后转身离去。 这一夜的梦,照例冗长。 这一年,皇帝的病情反复,这一年,太医们均是三缄其口,这一年,通晓内幕的宫人们私底下说,皇上离大限之期已经不远了。 朝堂上的纷争风起云涌,由原先的波涛暗涌变成了现在的越发白热化。各大利益集团的纠纷渐渐从暗处走到明处,血流不止。 国家如大厦倾颓,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可是士大夫阶层却只顾眼前利益。 自从裴沧水成为了温懿公主的准驸马后,裴家就跟皇家绑在了一条船上。而其他的几股势力,还在纠缠不休。奚原和季流云,自然也成为了朝廷上最炙手可热的两个人。 可惜护国公似乎有自立为王之心,对于季流云的婚事,态度不明。 而在西北手握重兵的奚原,对于各大势力的拉拢,皆是一副抗拒之色。对于他这初出茅庐的少年将军,几个利益集团恼恨不已,偏偏皇上又因其御敌有功,不顾他年少,执意让他大权在握,深通权力倾轧之道的士大夫们,决定齐心合力扳倒奚原。 奚原年少气盛,不懂为官之道,根本不用官员们编排罪名,自己便犯下了几处滔天大罪。 其一,诛杀朝廷使者以及监军太监;其二,收受官员贿赂;其三,私自购买良田千顷,铁器无数。 这三样罪名,每一样都足够他落了这项上人头。 而当皇上召他回京问罪的时候,他居然还抗旨不遵。 奚原一本奏折快马加鞭递到了皇帝案前,例数朝廷官员几大诛心之罪。 其一,朝廷使者与京城官员以及地方官员同流合污,私吞军饷;其二,监军太监在有心之人的指派下,以监军为由,干涉军队调度,企图架空将军的权力;其三,京中官员打算以重金美人贿赂他,收归己用。 至于购买良田和铁器,奚原的解释是,军饷被扣,他只能用收受贿赂得来的钱财来购置良田,而那些铁器不过是些农具。他的意思是,既然朝廷给不了足够的粮草,他便自给自足,每日上午练兵,下午务农,以供内需。 皇帝大怒,迅速召集百官,将奏折扔到了官员头上,下令严查京官。 虎虽老矣,余威尚在,这次的彻查虽未能撼动其根本所在,却也起到了震慑的作用。此事平息后不久,朝中官员纷纷弹劾奚原,称其在西北无所不为,甚至建了一个小朝廷,想乘山高皇帝远之便利,黄袍加身。 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皇帝虽然不至于昏庸至此,但西北军队数万,只交予一人,毕竟不太稳妥,况乎奚原毕竟太年轻,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自立为王也不是不可能。 于是皇上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调回了京中。 京官们喜不自禁,纷纷奔走相告,自以为能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让其在京中永世不得翻身。官员们三天两头在早朝上弹劾奚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奚原自幼投笔从戎,笨口拙舌,哪能架得住那些言官的口诛笔伐。 皇上问罪,奚原只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皇帝长叹息,压下所有奏折,挥手令他下去了。皇帝又如何不知,朝廷乃是jianian臣名利场,忠臣埋骨地,奚原这样的武将,若将他放在边疆,定有一番大作为,但不排除会不会拥兵自立。若将他放在朝廷,只会令他举步维艰,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 在有心人的举荐下,皇上提拔了另一位少将统领西北军队。他们自以为将西北的兵权握在了手中,岂料奚原这些年来能凭借军功从最底层青云直上,打退骁勇善战的羯戎族,所拥有的便不只是一腔孤勇、一身蛮力。 勇者无畏,智者无疆,所谓上兵伐谋,以智搏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奚原早在应诏入京之前,便将整个军队训练得只认奚原,不认虎符。 朝廷官员们各个将奚原恨得咬牙切齿,就是奚丞相那一派,对奚原也是颇有微词。处于公愤中的奚原,在朝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听说西北的将领换了,羯戎族大喜,不顾盟约入侵西北,大败大周军队。军情传来,皇上气得当即病重。 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奚原调回了军中。有了奚原的军队果然不再是一团散沙,很快便一鼓作气地杀退了羯戎族的大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