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团团伙伙、拉帮结派 (第1/2页)
“卢盛他是何人?也配给我下令,在天国自广西兴起时,他连个一般小拜上帝教徒都不是,难不成天国东王他们大队北上长沙,在小诚哥儿的统率下,咱们入了江西这里,现在无纲无常了不成!” 赣州上游的万安城里,衙堂里上座的花二白并不识字,二十出头的他听着匆忙前来说着调兵要求的靳准。 在一侧正给他读的卢盛书信,听着书信内容,心里不由有些不爽和摆老资历起来。 南康城于昨夜半更中,莫名其妙的被清军攻破城破,多少有些警觉的周彪伍和罗三炮在府衙内根本不及抵抗,只得仓皇间带人再次向北出逃。 好容易逃出城后,结果半路遇到周玉衡的迎面截击,一夜逃亡中的军兵在混战中死伤兼夹逃亡过半,尚未能冲杀过去。后又有广东一路追袭来的两千精兵在夺下城,在留下少量守军外,余部已再度急追而来。 这二人眼见无法突破眼前的纠缠与赣州城下大队汇合,急得拨马团转不停,还是周彪伍当过土匪,有些逃脱经验,当机立断下令往山里边跑。 趁着即将要消失的夜色,二人残部不得已向东南折道。只得乘其前后这两路清军夹击合围之前,率剩不足千人的队伍仓惶逃折向东边宁都山区,即后来的“中央苏区”一带。 赣州城下的卢盛这边,自昨天晚上,崔拔擅自赌气般带着自己的数百旧部众离营出走,扬言到要自去接应南康城里求救的周、罗二人后,卢盛他的眼皮就急跳个不成。 这个征兆在清早很快得到应验,早有探子早早对着一夜未睡的他紧急来报: “昨天晚上,粤地清军轻易攻陷了南面的南康城,周、罗军散尽数,残余已逃遁宁都山区,小崔将军自昨晚执意出营率军接应,尚无音讯,不知道半路与他们交战中有无遇到,探马出巡,亦毫无影踪。” 卢盛急的站起身来,心下知道自己犯了错,自己也确实早应该听从崔拔意见,早早随崔拔撤围而下,前去接应的。 如此,周、罗所部最起码不会败惨成这样,现在局势逆转,自己手下除了两卫老军,及汝城招募拨来攻城的六部人马,余下全是附近来投的饥民、会党及土匪武装。 这些人都是半自主独立性的人马,真等人家找上门来,到时处于这么个两江交汇的赣州城下,前有城池不必说,左为赣江,右是贡江,手下这些投奔人马如觉形势不妙,个个溜之大吉,那他真的是除了殊死一搏,别无办法。 所以他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撤围,在清军暂时攻占南康城与刚堵剿周、罗突围残部后,有些许战斗损伤的且未准备成下次进攻完全之前,先发制人,将手下全军乘机鼓动起来,撵上去迎战的打。 为了震慑住手下占有全军总数三分之二的来投各路半独立武装,和加强自己的战胜力量,他现需要一只能打的援军来援,向手下来投武装展现出力量,证明太平军势大的情形。 使这些多股武装知道和深深相信太平军势大根深,有背靠大树的感觉。 这样,他们才不会像周、罗手下般轻易背弃。 离赣州城最近的上游被太平军此番进军江西攻取下的城市——万安,有驻守的花二白和他手下一卫人马。 就成了卢盛眼里要调来帮忙的目标,但唯一的疑虑就是自己现在根本来不及去请示泰和城下的夏诚,一来一回之间,时间上的确实是来不及,还有花二白是否真的愿意听从他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年轻的调遣,这还是个未知之数。 听着卢盛的担忧,靳准却说他倒可以自己前去一试,花花轿子众人抬,只要他花二白心里有些大局观,想必不至于冷眼旁观。 于是有了开头上文的那幕。 花二白和朱灿,他们都是老牌的拜上帝教教徒,拥有洪秀全起家时的“原始股”,属于最早参与的那批人。 朱灿不说了,花二白他本人自作战以来,是真正的身先士卒,清军在他面前,多次像土鸡瓦狗一样不堪一击。冲阵陷阵,没有他冲不破的。 但随时间推移,他一直处于朱灿之下,好容易撤至宜章县城,改军为六卫部属,独领有一卫之精兵。但人之间相一比较,便心生偏差。 年岁不及十七的卢盛,竟后来居上的独领有两卫精锐。他与朱灿虽话上不说,心里已满是不服。 论资历、论战功,桂林城外与乌兰泰一仗,他与朱灿可是活生生的将乌部右翼抵住,并以千人反推两千人的压了回去,其中击杀右翼敌将,从而稳定了整个防御的右中战线,这才争取到了左线反杀的时机。 自己的升迁却偏偏不如打仗以来规规矩矩的卢盛,现在连北边夏诚的命令也没有接到,这下游的卢盛现在却来莫名命令自己,他要听这么个小孩的令,想想都有些可笑,故而有些反讽的说着。 靳准有些预料到花二白不会听命,他心里已有腹稿,对道: “小卢将军绝非以将命敢来命令花将军您,而是以小辈求长辈般,实有求于您,来时他对我言道: “虽手提两万余众,但内无一合之将,手下来投,多属见利忘义之徒,非将军引老军相救,不能救此危局! 北面小夏丞相那边信音不便,事事相禀定要贻误大事,私求您带一班老兄弟们引兵来援,如缺之,则我必不能胜,南路危矣!” 这是小卢将军亲口对我讲的,周、罗两部的败亡,与手下多流民会党之众,不无关系。 令他真正放心的,是你我这样一路从广西打出来的老兄弟!” “可眼下小夏帅那儿怎么办,你也知道他的脾气,怪模怪样的喜怒无常,对待下属,有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