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章 奠基 (第1/1页)
宋义阻止父亲宋在经给老家寄钱,不是单纯因为钱,重生的他有足够的信心赚到钱。让宋在经把重心转为经营自己的小家,尽到做父亲的教导责任,让宋燕和宋征在成长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帮助,才是宋义的目标所在。 宋在经知道“节流”是不可能的事情,“增流”还差不多,那么,为了改善生活建设好小家,只能是“开源”二字。主基调定下来后,宋在经本想再争取一下回老家过年的事情,王秀叫宋义拿来纸和笔,逐项列出了回老家的开销,宋在经也就一败再败,举手投降了。平时没有感觉,总以为老父尚在,春节回老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算,宋在经才知道回去一趟开销差不多100元,比夫妻二人一个月的工资之和还多,怪不得家用虽然一减再减,年年还是攒不下钱来。 另一方面,现在是1984年,经济还很不活跃,人们观念才刚刚开始放开,“开源”谈何容易。 “要不我把烟戒了,再多种点菜?”想了半天,宋在经愁眉不展地说道。 “我和弟弟去捡废品卖。”宋征自告奋勇。 “大家都说我腌菜做的好吃,不知道饭馆是否会买。”王秀想靠手艺。最后宋燕也不好意思地提出要出去找事情做,可以赚工资弥补家用。 宋义在小本上一边记一边心里暗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家人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可他现在才14岁,过不了运筹帷幄,侃侃而谈的瘾,只能通过循循善诱来完善吃rou计划。 种菜补贴家用和戒烟获得全票通过,宋家出自农村,全家人除宋征外,对种地都能接受甚至喜爱种地。具体如何实施,宋义说出了他蓄谋已久的观点:开发河边地势最高的那块地做菜园。 宋征表示反对,理由是砂石太多。 宋在经认为砂石不是问题,可以取低洼处的淤泥改良土质,他倒是担心每年春季汛期,一年一度的洪水会淹没那块高地。宋义知道前世那块地就是菜园,心里有底,提示近几年来洪水水位一年比一年低,不需要顾虑水淹的事情,还提醒听说隔壁二毛家好像也准备在那种菜,毕竟那是附近唯一没有被开垦的土地,而且靠河浇水也方便。 最后宋在经拿出魄力拍了板,并决定尽快行动,抢先把地霸占。 宋征捡废品卖的建议被驳回,宋在经认为学生还是读书要紧,赚钱是大人的事情。卖腌菜则待定,宋燕找工作做的事情宋在经其实早有安排,他计划找江校长看能否进学校先做临时工,或去乡下当代课教师。 宋义早料到是这种局面,他也理解和后面热火朝天的下海潮不一样,现在的人根本就没有经商的意识,甚至前几年中国还有一个外国人想破头都不明白的罪名--投机倒把罪。 “快过年了,听说兵兵家准备在今年春节前的供销会上卖鞭炮,赚钱给他哥哥娶媳妇。我们家要是也有东西卖就好了,不用发愁没有钱。”宋义只能旁敲侧击。 宋在经眼睛一亮,年货买卖确实能赚钱,而且在县里专门办的供销会上做买卖,合理合法,只是要交点摊位费钱。他以前在老家写过对联,做过灯笼,算有点手艺,只是农民购买力实在太低,赚不到什么钱。 但是,如果在县城卖年货,县城和乡村消费能力不是一个数量级,宋在经摸着下巴,眼睛慢慢咪了起来。 …… 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苦难,想象不出营养不良,甚至长期饥饿的滋味,无法理解老一辈人对土地的热爱情感。因为土地永远存在,谁也掠夺不走,只要给予善待,它会给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繁衍的食物。前世宋义一直很庆幸,父母至少把对土地的热爱传承给了自己,看着眼前父母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对三姐弟谆谆教导,再对比当年他在家里阳台专门建了块小菜地,教孩子播种蔬菜瓜果的场景,宋义忍不住感慨万千。 这块地地势最高,大概有两亩,上面长满了小灌木和杂草,甚至还有几棵柳树,深秋之时,树枝随风摇曳,在枯黄杂草的衬托下,显的落寞而荒凉。 周日一大早,众人迅速吃完早饭,在宋在经的统领下,出门而去。各人或是扛着镐头,或是扛着锄头,王秀挑着簸箕,箩筐等物同往。 宋在经见宋征也是扛着镐头跟在自己身旁,今天他和大家一样穿了一身的旧衣服,略长的头发不时被寒风吹拂而起,不过高瘦的身材仍是挺得笔直。 除宋义负责勤杂工以外,家中其余四人手上或拿着镐头,或拿着锄头一排站好,个个神情严肃。宋在经目光深邃,只是看着前方,王秀面无表情,双唇紧咬,宋征张大嘴巴,神情颇有些狰狞,宋燕也是紧抿着嘴,只是双手用力握着小锄头。 全家5个人全部上阵,宋在经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安排好各人分工后,猛然宋在经一声大叫:“开始!”高举镐头,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