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2章 魔鬼出没的世界 (第1/1页)
“我觉得吧,此刻正在发言的大部分人,都只是跟风。”游危扫视着弹幕上真情实感流露出哀悼悲伤之意的看客们,很煞风景地说,“弦沉你有其它想法没?” 倪弦沉抬起头,瞄了一眼他的电脑屏幕,“跟风的确是跟风,难过也是真难过。” 在卡尔·罗兰逝世的第四天,B站就反应迅速地推出了官方纪念视频,并且找来了自己站内的好几个大佬参与。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蹭热度的行为,但举办活动的本意确实含有真心在其中,从视频质量和文案水平也能看得出来。 短短几天便能赶工至完成度这么高的地步,怎样看都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实了。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被公众眼光紧密注视着的文化平台代表,进行隆重的、哪怕是用力过猛的悼念行为,总是要好过什么都不作为的。 前者只是会被少部分人念叨,后者却必定会引起大范围的问责。 至于让所有人满意? 抱歉,真没有那种选项。 总有与众不同的声音,也总有反思现状的看客。 人类的思想永远无法统一,又在本质上毫无差别。 一如当前。 观众们没有一丝悬念地,又在弹幕上打起来了。 据说B站用户的一大特异行为,就是“试图与几天,几个月,几年前的弹幕说话”。 甚至是毫无自觉地自问自答。 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现象都是因为“弹幕”这一形式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这玩意儿在视频上既不显示发表者也不现实发表时间,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哪个人发的啊? 要是碰到一个特别想回复的弹幕,肯定是先回了再说。 对方到底能不能看到,其他人看到又是什么想法,自己这回复有什么意义……那都是之后才有可能想起来的事情。 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在一开始就考虑这些东西。 更多人会因为太懒而懒得回,更不会想那么多。 于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弹幕上的声音往往不是最大众的声音,而只是发言最活跃那一群人的声音。 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粉”与“黑”。 在真正的路人眼中,为了某个伪命题争得不可开交的“粉黑”双方,都是傻子。 现在游危就在看傻子。 其中一群傻子认为这些说了好几天卡尔·罗兰的人基本都是跟风,刷屏刷得惹人烦。 另外一群傻子认为刷就刷咯,有人真难过有人跟风难过,难道这事还要分真伪? 游危则认为这些试图在弹幕上说服陌生人的都是傻子,谁都不知道是谁,怼来怼去的有用? 不如看戏.jpg 不过回过头想想确实也是,跟风刷屏应该的远多于真心纪念的。 “他们很多人确实不了解卡尔·罗兰也没看过他的书,但在发弹幕的那一刻,他们是真的难过。”倪弦沉以自己对每个发言背后情感的透视,纠正了游危观念中的比例,“在这种情感共鸣的场合下,能够完全无感的人才是绝对的少数。” 游危偏头看了他一眼,选择相信他的判断,但不打算改变自己的态度:“那不就是刻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