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六章 猫鼠游戏熊孩闹,走投无路东山公 (第1/1页)
张小公爷是没混过刑侦,但这不妨碍他清楚从案例中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想要有太好的技术突破,这是不现实的。 但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侦缉思路、多从案件卷宗中寻找蛛丝马迹却是可以的。 永乐大典》和徐经家的万卷楼,再次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有跟刑名相关的古籍,几乎全都被搜罗誊录送到了这里。 再由他们互相各自登记自己侦缉的案例,还需附上整个过程。 这么一套下来,厂卫中的侦缉好手们不像死才怪了。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位漂亮的张小公爷那cao作走位不是一般的拉轰…… “卧槽尼玛!周秃子!某家就猜到是你个腌臜玩意儿!!” 这是一个月后,两个没有挂名的学院进行的一次互相训。 被骂做周秃子的那胖大汉子,眼皮子不住的抽搐着。 “赵三儿!别怪某不讲情谊,实在是不逮了你某家就得倒霉啊!” 留下了这么一句唉声叹气,两人手上的却一点儿也没慢噼里啪啦的打做一团。 这是张小公爷新开设的猫鼠游戏,简单说就是这俩队需要互抓、互躲、互杀! 如何最快的获得经验和能力的提升?! 没有捷径,只有实战。 如果不能实战的话,那就只能是进行模拟实战的演习。 两院的老狗犊子们被蒙住眼睛,又给灌了蒙汗药拎到潮白河坊市、通州、津门……等等地方。 到了地方,他们给拍醒来丢个二十文剩下自己解决。 在谍报那边的还得躲着侦缉那边的追捕,侦缉那边的不得惊动百姓和官衙追捕他们。 “且尔娘之!这赵三儿厉害啊!居然硬生生逃过了三轮……” 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帝国第一熊孩子,朱厚照小盆友躲在远处的草丛里。 举着千里镜一脸乐滋滋的看着周秃子大战赵三儿,这俩已经是第三次交手了。 莫要以为明代便没有太好的玻璃产业,造不出眼镜、望远镜。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玻璃产业可一点儿也不差,而且眼镜的使用普遍化、对光学的研究也不差! 龙眠愚者于其著物理小识》书中,曰“三保太监郑和曾携西洋烧玻璃人来”。 又曰“外纪曰勿搦祭亚国玻璃极佳。今鲁东益都颜神镇烧琉璃,采诸石以礁化之……” “煮石为浆,重滤而凝即玻璃也。西玻璃镜近亦取此……”。 宋长庚公之天工开物》亦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 至于眼镜出现则就更早了,皖南元宝村汉墓便出土了两件聚光玻璃,明亮与水晶相同。 董园村一号墓出土聚光玻璃三件,形状为凸透镜聚光镜并装有铜质镜框。 双片眼镜的出现,以记载而论应当是在宋代。 宋赵希鹄公著洞天清录集》有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 这应该说的就是老花镜,“叆叇”则是当时对老花镜的称谓。 因为后来张芑山公著正字通》便说,“叆叇即眼镜”。 张靖方州杂录》记载的就更详细了,其曰: “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 “老人目皆不辨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 这是在宣德年间的事情了。 跟唐伯虎同期的好基友、画家仇英仇十洲,他作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画有戴眼镜的市井老人。 至于光学研究就更不必说了,墨子·经下》、经下说》两篇著作就有载。 其中对于“光线的直线传播”“凹凸镜成像”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等原理,有着翔实的论述。 北宋梦溪丈的梦溪笔谈》中,对光学及凹凸镜成像等原理,用自然现象作了很透彻的解释。 也就是说实际上这是有研究累积的,也有技术实现手段。 张小公爷甚至只是提出了点儿想法,再辅以古籍的支持这种简易的单筒千里镜很快就被造了出来。 只是现在这千里镜还不甚稳定,而且单筒在张小公爷看来没有双筒好使。 “这周秃子也是厉害啊,居然就凭着蛛丝马迹把赵三儿撵上了!” 熊孩子朱厚照现在是考核负责人之一,或者说他是主要负责人。 在他的身后陈侗等好手皆跟着,看着那俩乒乒乓乓的打做一团也不制止。 这几日双方的厮杀近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一场猫鼠大戏看的朱厚照是如痴如醉。 赵三儿这狗犊子醒来后二话不说,先混进最近的一个山寨里。 靠着一口绿林黑话居然让他混成了“四梁八柱”之一,还是“外八柱”的“插千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