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之夜_峨眉深山中少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峨眉深山中少林 (第1/2页)

    在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风景区东南角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峨眉山。与四川“峨眉”相比,这里俗称“小峨眉”。峨眉山方圆辽阔,地势险要,地跨六合与仪征两界。以前是个闭塞的山区,现在成了交通要道。新建的一条以旅游为主线的扬滁公路就经过这个地方,由此形成了路北的金牛山和路南的峨眉山,两山相隔十数里,依然遥相呼应。

    峨眉山中有一座古老的寺院,人们叫它招贤寺,始建于汉朝,在辉煌的大明王朝时期,也被人称之为中少林寺。在历史上,曾经有三大少林之称,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中之王,首屈一指,称之为北少林;福建莆田广化寺,是南方的佛学圣地,屈指可数,称之为南少林;江苏六合招贤寺,因位于南北两寺中段,又居长江北岸不远,被人们称之为中少林。中少林一直不为人所知,只有在大明王朝曾轰动一时,后又恢复了历史的平静。

    古时候,这里荒山秃岭,人烟稀少。荒凉的峨眉山上,却有一处从不寂寞,特别在清明这一天,这就是明初古墓墓主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义结金兰三兄弟的所在地,人们习惯称之为“钟余陈”,也有人称之为“忠于诚”,他们的后人年年在这个时候来祭祖朝拜。

    这里共四座墓,除了钟、余、陈之外,还有一座墓主就是他们三人保护的隆安公主之子,也就是“驸马爷”潘元绍的后代。四座墓一字排开,平起平坐。说是主仆之墓,其实他们一直以兄弟相待,从没有主仆之分。

    民间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峨眉深山招贤寺,招贤寺旁一洼子;洼子住着钟余陈,效忠士诚三死侍;护送潘家一公子,原是隆安公主生;只因出身不逢时,一路逃亡到此地。”这个顺口溜的打油诗是有故事的,这里曾有着一个从不为人知的故事,却在钟、余、陈三姓家族中秘密的传了下来。钟、余、陈他们是条好汉,替潘家保守秘密,被潘家后人一直所传颂。这个故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要从元末明初张士诚说起。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边。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郑国公潘德懋,是元末张士诚起义军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与张士诚、张士德、李伯升等同在苏北起义。吴三年(1365)八月,论功封爵时,曾赐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柱国,追封为郑国公。其子潘元绍还被张士诚招为“驸马”。可见,潘氏一家不仅是张士诚起义军中的重要支柱,与张士诚还有着联姻关系。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时期,大将军潘元绍,为张士诚之婿。因他眉目清秀,人品端庄,又善于处事,不仅受到张士诚的重用,官至右丞相,还将女儿隆安公主嫁给了他。但潘元绍仍不满足,另纳有七位小妾,分别是:程、翟、徐、罗、卞、彭和段氏。

    传说七姬皆妍姿俏丽,能诗善红。1363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交战。朱元璋在讨灭陈友谅之后,开始对张士诚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了苏州城。6月,徐达炮攻苏州城,张士诚命女婿潘元绍临战。眼看自己无力抵抗,大难当头,破城在即,潘元绍回家对七个小妾说:“敌兵攻城,城破奈何?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恐有不测,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七姬果然能识节义,愿保持贞节,一起悬梁自尽,其中最小的才18岁。

    七姬死后,潘元绍叫人埋葬了七姬。过了几个月,潘元绍命张羽撰《七姬权厝志》来宣扬其事。并由宋克书写,卢熊篆盖,刻碑于七姬墓前,即后人所称的“七姬墓志”。但是没过几天,徐达、常遇春等就攻破了苏州,俘虏了张士诚,张自缢而死,潘元绍被杀。《七姬权厝志》碑刻至明嘉靖年方为世人熟知。志文中称赞她们晓礼知节,自愿而尽。张士诚据吴日,开贤馆以致天下豪杰,故海内文章技能之士悉卒于吴。其陪臣潘元绍以国戚元勋,位重宰相,特能礼下文士。

    旧时七姬庙门外曾有“七姬一节”匾,为明长洲令赵沂书;嘉靖四年秋,知府胡缵宗题联曰“三吴昭七烈,一死足千秋”;明代两朝帝师吴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