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能鉴宝_第七章 堆塑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堆塑罐 (第1/1页)

    晏磬书是抱着捡漏得心态来的,所谓捡漏,原是古玩界的行话,只要是以较低的价格买下这个价格本完全买不起的物件就是捡漏,捡漏的原因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卖家不识货,错把宝贝当垃圾,捡漏需要买家渊博的知识和一双能识宝贝的慧眼,很多时候捡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是圈里有人捡漏了,这件事可以让他炫耀一辈子。当然,如今随着鉴宝类节目的风靡,捡漏这一字眼已经在平常人中并不陌生,许多不懂古玩或是只懂一点的人就跑到古玩市场,摩拳擦掌准备捡漏,这事除非是百万分之一的狗屎运,不然就等着被那些能言善辩的摊主骗钱。

    晏磬书当初报考了文博专业后,也总梦想着自己能够捡漏,甚至幻想着自己是文博界的奇才,凭借着高超的鉴宝技术横扫古玩市场,轻松赚钱、买车、住别墅,无数美人被自己的才华所折服,拜倒在自己的西装裤下。在学校上了一年的课后,他彻底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先不说学的知识和他想象的有偏差,比如中国古代玉器课上整节课讲述的都是玉器上纹饰的含义,蝉纹寓意生生不息,蛙纹代表多子多孙,问包浆、水头、怎么辨别真品赝品,这不是课上应该教授的内容。其次,学校上课的导师也不会鉴定,除非是专门上鉴定课的,遗憾的是文博专业并没有文物鉴定这门课,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艺术鉴赏。导师一般是以研究学术为主,分析的是遗物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们熟知什么年代制作的文物会有什么特征,但对高仿、赝品一无所知,因为他们的职业导致他们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刚抢救发掘来的出土物,论鉴定真假可能还不如古玩市场摆摊的商贩,至少古玩市场物件流动性大,真真假假,商贩们上手过的物件怎么说也有几千上万了。

    所以对文博专业不了解的人还是不要问文博专业的学生是不是轻松能捡漏,想当年,晏磬书大一寒假回家,甚至有一些亲戚拿着家里的瓶瓶罐罐到晏磬书家里来,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问能值多少钱,搞得晏磬书很是尴尬。

    而现在,有了系统后,晏磬书少年时的胡思乱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往金艺后街的路上,他的脚步轻快。金艺后街与三年前晏磬书看到的样子变化不大,既然是捡漏,就要选择价位相对较低的地方,晏磬书还是同三年前一般绕过了固定店铺走向临时摊位,这天已临近黄昏,临时摊位比晏磬书想象的要多一些,近500个放置着古玩艺术品的蓝色铺垫呈“回”字型有序安放在一个大空地上,摊主们或蹲或坐,一双眼睛使劲瞄着来往的路人,查看是否有什么能宰的肥羊。

    不知是否还能见到以前的那个三哥,晏磬书回想起当年被三哥忽悠得瞠目结舌的样子不禁有些好笑。他缓缓踱步到一个摊位前,这个摊位上放置的物件并不多,仅有寥寥五件,一面铜镜,一块画像砖,一件玉带钩,一件青瓷盏,一个堆塑罐,摊主是一个机灵的小伙子,各个子有些矮,他发现晏磬书在他的摊子前停住,连忙上前招呼:

    “这位小兄弟,看中了什么?别看我这的物件少,你可有福啦,我这都是实打实从乡下掏宅子掏来的,前几天在苜蓿村,刚好遇到一个老爷子要随儿子搬到城里住,刚好我去得早,从别的贩子那抢下了这五件,听说那老爷子的祖上是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后来跟着朱棣到了NJ,是几朝元老了,保准是好东西。”

    掏宅子晏磬书知道,也是古玩街的行话,有些人住的老房子要拆迁了,或是要搬走了,就会请人到自家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物件,比如说家具、摆件,有的甚至是房梁。从前还有人掏到过一整根的海南黄花梨,赚得盆满钵盈。

    “你说你这五件都是从人家宅子里掏来的?”晏磬书面色古怪。

    “那还有假?当初为了拿下这些我可没少费工夫。”小伙子一副你怎么冤枉我的恼怒表情。

    “人家宅子里会放置堆塑罐?”晏磬书指着小伙子摊头上的一个陶罐,陶罐通体施着翠青绿釉,陶罐上方堆塑着亭台楼阁,边上堆塑着人物、家禽、飞鸟的形象,晏磬书曾在大学时做过有关堆塑罐的科研项目,知道堆塑罐是一种冥器,起源于西汉,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流行于南方,人们认为早期将堆塑罐放置在墓葬中,将堆塑罐制成谷仓的模样,里面放五谷,是为了让墓主人不至于在亡者世界中饿肚子,后期随着堆塑罐的发展以及形制的演变,也有人认为堆塑罐是一种沟通天地的器物,尤其是上方有飞禽塑像的,是将墓主人亡魂引渡至上天的桥梁。堆塑罐在南方地区盛行,NJ作为六朝古都,确实有堆塑罐的出土,但若是说放在宅子中做装饰,那这房主的心也是够大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