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5.水力锻锤与板甲 (第1/1页)
北门江旁边,三个大型的水车依次矗立着,周围砌起了一堵两米高的围墙,里面是一座兵工厂,大院门口还竖着大型的牌匾,上书五个大字:“肇新兵工厂”。姜明的毛笔字不行,这是让李婧柔代为题写的。 按说江边的水流更大、更充沛,适合建大型水车,但革命军的实力还不够强,无法保证野外击败敌人。万一南汉派精锐禁军过来围剿,冶炼厂在寨外会被敌人夺去,不但有高炉技术泄露的风险,关键是寨内无法锻造武器。 所以姜明把冶炼厂都建在寨内,而兵工厂修在北门江畔,冶炼厂利用模具铸出初级的兵器后,运到兵工厂深加工。如果敌人来围剿,工人撤回寨内便是,没有水力锻锤照样能生产兵器,只是效率高低而矣。敌人最多学去水力锻锤的设计,不影响大局。 姜明在北门江边修筑了河堤和码头,用的是用石头、红砖和水泥,非常结实平坦。兵工厂建在水流落差较大的上游位置,离码头很近,里面有通着三条引水渠。 引水渠长15米,宽1米,深0.6米,落差2.3米,手机计算器可以算三角函数,姜明算出斜角在9度左右。 见姜明带着孙皓过来,兼任兵工厂厂长的蒋七过来行礼,但被阻止了,姜明单刀直入吩咐道:“老蒋,开工吧!” 工人拉起引水渠的水匣,水流开始沿着引水渠向下流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流了大概10米后,撞到水车叶片,驱动水车旋转。丢失大部分动能后,水流速度变慢,最后缓缓注入北门江中。 北门江的水流初速2米/秒左右,撞到水车时,落差2.3米,在重力作用下,水流速度已经达到7米/秒。水车也越转转越快,如果水流量足够大,水车的线速度可以接近水流速度。经过多次试验后,姜明测算出水车的最大线速度约5米/秒,水车的直径约3米,因此角速度为3.3弧度/秒,对应转动频率为0.53转/秒。 与水车相连的转轮直径为1.5米,上面有6个撞柱,都用钢铁紧紧地箍着,转动频率0.53乘以6,可以驱动锻锤每秒锤3.2次,每分钟可以做200次冲程。 铁匠拿起一整块胸甲放到铁锤下面,随着重锤以每分钟200次敲打着胸甲,胸甲的穹面开始显现,工人只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验,摸索出技巧就行。 “有了这个水力锻锤,打铁也容易多了。”蒋七指着水力锻锤,道:“以往,都是用胳膊抡着大铁锤将铁器锻打成形,经常累得胳膊肿胀。现在只需要用锻锤将兵器锻打成形,再人工稍作修补就行,速度快了不知多少倍。” 其实水力锻锤跟水碓的原理是一样的,而中国在汉代就发明了水碓,但最后并没有向水力锻锤的方向发展。后世也探讨过板甲没有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原因,一是跟铁矿有关系,古代一直没有高品质的铁矿,硫、磷等有害杂质比较高,难以炼出整块好钢;二就是没有出现水力锻锤;三就是需求的原因,也可能是根本原因,跟欧洲只有几千、上万人的群殴不同,中国古代的战争规模庞大,动辄几十万人的大战,能够迅速装备几十万人的制式装备,才是统治者最需要的,棉甲、扎甲正好满足这样的需求。 姜明同意地点点头,道:“有了水力锻锤,只需要在钢铁厂将板甲的整块铁板铸好,再运到兵工厂锻打成形,最后装上侧甲的铁片和皮带,一副板甲就制造完成。” 姜明还给这种板甲取了个非常拉风的名字,叫“肇新甲”。肇新甲是装备给未来火枪步兵的,短兵相交机会较少,重点防御对方远程弓箭射击,所以只有胸甲的前半部分,但肩部、脖子以下、正面胸膛及私密部位都能保护到。肩窝以下的侧甲用铁钉连在胸甲上,后面则用皮带连着,结构类似后世的书包肩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