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鲁国儒士 (第1/1页)
双方成约之后,鼓须带着孟鼓苕和乐舒离去。 公子羽不是不晓事理的人,虽然鼓须把他骂得一文不值,但是鼓须还是看在两家的关系上把乐舒带走了。 乐舒属于公子羽的门客,乐舒虽有大才,但在公子府上,关系本身就已变得复杂。鼓须要举荐乐舒,一是不想让乐舒的才能埋没,二则是有意扶持公子羽。 鼓须并不是落井下石的人,公孙焦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与公孙焦又是好友,他看公子羽何尝又不是想公孙焦一样恨铁不成钢呢? 鼓须在马上,看着孟鼓苕这个痴情的女娃,不由生叹。若不是他强行拉孟鼓苕出来,估计这丫头还要留在公子羽的府上。 好歹他鼓家也算是中山国的贵族门庭,怎么到了公子羽这里女儿都要倒贴了呢? 鼓须不由叹道:“并非为父刻意刁难于他,若是他能有乐舒的一半才能,为父又何须如此呢?中山国不比他国,公子这个身份是护不住他的。公子无才,便是一罪啊!公子羽又口不择言,若是……唉!” 孟鼓苕瞪着大眼睛,问道:“阿爷是说乐舒的勇武,还是说乐舒排兵布阵的智谋?” 鼓须瞥了一眼乐舒,道:“有百夫之勇固然是好事,但无智谋,则难成帅才!两军作战,匹夫之勇又有何用?为父自然说的是智谋!” “噢?那阿爷如何断定羽哥哥的智谋不及乐舒呢?”孟鼓苕故意卖关子道。 “断定?乐舒一人可与我平分秋色,乐舒加老伯,可胜与我!就算百个公子羽都胜不了我!”鼓须自信道。 孟鼓苕突然噗的一声,笑出声来。 “痴儿,为何发笑?” “阿爷可知最后一局是如何落败?”孟鼓苕问道。 “那还用问?当然是老伯使诈,联合乐舒这才取胜。”鼓须想当然道。 在一旁的乐舒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解释道:“将军恐怕是误会了!其实那是公子……” “什么?” 鼓须脸上的表情是有多精彩,这还是次要的。主要是他差点没摔下马来。 孟鼓苕打着马哼着歌,笑容比绽放在阳光下得花朵还要灿烂。 …… 关于中山国的“辩礼大典”的由来,还要追溯到中山文王时期。 晋国进攻中山,晋国赵氏破中人城,也就是当时中山国的都城。晋国中,魏文侯为制衡与赵氏在中山国的利益。命自己的女儿公子倾许配给中山文公。 公子倾与中山文公的结合虽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公子倾带给中山国的是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和制度。 中山文公在公子倾的辅佐下,中山大力发展农耕、学习中原文化,而中山国的“辩礼大典“便是文公时,中山国向外选贤任能的一种手段。和后来的秦国的招贤令有几分相似之处。 而其不同之处,在于“辩礼”二字上。中山国的官吏选拔制度一共有五种:一、臣下向君王荐举。也就是鼓须推荐乐舒的这种方式。 二、通过上书和游说自荐。三、君主亲自招贤。四、根据功劳选拔官吏。五、官僚从门客养士中任命。 “辩礼大典”则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 “辩礼“则体现在上书和游说上。先写治国之策,君主认可之后,则进入游说环节。一般会有五到十人进入游说环节,在观看其他人的上书之后,会从上书的策略上,开始“辩”。这不仅体现了受选者策略的才能,还会在“辩”这个环节上显露游说的才能。 君王认可之后,会直接给予官职。 这是国之大计,选贤任能乃立国之根本。故而每任国君都会非常的重视。 武公是魏国公子倾与中山文公的儿子,母亲耳濡目染的熏陶,让他对选贤任能的“辩礼大典”更为重视,十年一次的“辩礼大典”毫不夸张的说,其重视程度仅次于祭祀! 因为“辩礼大典”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当有谈资的,每到这一年,顾城里的大家族每日谈论的话题基本都在“辩礼大典”上。 在期盼自己儿郎能被看中的同时,还想看一看别国来的智者是有怎样的才智。 “辩礼大典”的任选方式,深得君主信任。例如上次夺魁的俊才,便是现在的大臣公孙焦。公孙家因为公孙焦的夺魁,公孙家族一跃变成了顾城的大家族,而且他的儿子公子羽更是变成了宗亲贵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