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无辩之辩(三) (第1/1页)
卫冄扬手问道:“郁兄国策之言,推崇儒家治学之度,意以为何?” “推行礼制!” “儒家可是有【有教无类】、【亲疏有别】、【推行礼制】之说?” 公孙郁点头,给予肯定。 “仲尼弟子三千,与【有教无类】相符,但‘半圣‘仅仅七十二,与【亲疏有别】同。【有教无类】为名,【亲疏有别】为实。却是【名】【实】不符。郁兄可认?”卫冄笑问道。 “【有教无类】为教之态,【亲疏有别】为人之态。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公孙郁想了片刻,凝眉答道。 公孙郁想说的是,【有教无类】只是在对于渴望学习的人,用这种态度。而【亲疏有别】则是对人的态度。 这种说法也成立,但卫冄所言却存在的。【有教无类】、【亲疏有别】如果把孔子的三千弟子拿来比较,就会发现这两者的矛盾点。 当然,这也只能算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之中。 作为优秀的“辩者”并不会在这里把人说死,“名符”(名家)子弟和道家不同,道家希望用道理来说服别人,而名家则是怼你,你管我说得对不对,反正就让你无话可说。 等你回家了,隐隐感觉不对劲了,然而还是找不到话来反驳。这便是名家的“虚词之辩”,后世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诡辩”。 卫冄先造其势,为的就是后面的“虚词之辩”。 “敢问郁兄,儒家之说,是【亲】在前还是【礼】在前?” “【礼】为大义,【亲】为小义。在礼法面前,亲疏则在后。”公孙郁答道。 卫冄微微一笑,公子羽无奈摇头,显然,公孙郁中计了。 如果公孙郁说【礼】、【亲】不同,虽会落下风,但也不会直接落败。这是卫冄为公孙郁设的陷阱,公孙郁只不过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礼制】为国之策,【亲疏】为人之德。儒家并非利己派,人在国面前,公孙郁会说【礼】在前【亲】在后,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听闻孔丘有一弟子,名为曾参……” 公子羽听道曾参这两个字,就感觉公孙郁有些不妙了。 卫冄要说的故事,公子羽曾是几度听闻。 孔子有一弟子曾参,也就是曾子。一天别家的羊,跑到了曾参家的院子里。曾参的父亲,曾点,就把这头羊开肠破肚了。 后来丢羊者来寻,便说是曾点盗羊。 吃羊的还是孔子本人。 所以就有了一个故事,说是叶邑的叶公,听闻此事后与其争辩,孔子说曾参就算知道这羊是别家的也不应该报官。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不得而知。 但这个故事的背后却存在两个史料记载的事迹。 这两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而令尹却说:“杀掉他。” 令尹认为,他虽然对国君忠诚,却对自己的父亲没有包庇,是为不孝。 还有一个故事则是说,鲁国有一逃兵,孔子问他为何要做逃兵,这人说,家中有父亲没有人扶养。孔子认为这人是孝,奖赏了他,还推荐他去做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