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三国_第十六回暗流涌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回暗流涌动 (第2/2页)


    许褚得到粮食以后,见贼人正拉着牛前行,就追上去扯着牛尾巴,生生将牛倒拉百余步。

    贼人见到许褚如此神勇,当即骇然失色,也不敢再向许褚要牛,奔散而逃。

    从那以后,淮、汝、陈、梁之地的人,听到许褚之名都感到畏惧。

    不过当年袁术兵败身亡,曹cao、熊晨飞、刘备瓜分袁术地盘,曹cao趁机夺取了豫州的鲁国、沛国,而熊晨飞则夺取了九江郡和徐州的淮阴县,喝到了头汤…

    沛国乃是曹cao故乡,他自然要回到谯县去招募兵卒。

    当时他听闻了许褚的名声以后,就带着麾下几员大将,想要见识许褚的勇武。

    一开始,许褚还以为曹cao是准备攻打他的宗族,当即聚集青壮与曹cao相抗。曹cao麾下大将与许褚交战,却都不是许褚的对手。

    后来曹cao诈败,这才生擒了许褚,许褚投降。

    虽说许褚投降曹cao时日已久,然而在典韦去世后的这些年他一个人扛起了保护曹cao的重任,因此却根本没有立下什么战功。

    故此听闻曹cao要出兵攻打袁绍在冀州最后的据点邺城以后,当即奋然请战。

    曹cao看到许褚请战,大喜过望,就令许褚为先锋,领兵攻打邺城。至于曹cao自己,却是亲率大军跟进。

    ◆◆◆◆◆◆

    由于熊晨飞的出现,这个时空的历史早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孙策虽然平定江东的时间,也比历史上早了许多,但也逃不出被人刺杀而死的命运。

    只是刺杀他之人从许贡的门客变成了熊晨飞而已。

    熊晨飞骁勇善战,谋而有成,胸怀大志,时常有以战止战、一统天下之志。

    故此获得寿春以后,熊晨飞再次将扬州治所改为寿春。

    而扬州九江郡还有另外两个军事重镇。

    其一就是历阳。

    历阳位于扬州西北方,分别与徐州、豫州接壤。

    历阳乃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东,濠

    滁环其北,为‘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

    自古以来,历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另一个重镇就是黄合肥。

    江淮之间,有施水,有肥水,夏季河水暴涨,施水常与肥水合于一处,故得一城,名曰合肥。

    合肥,因水而生,也因水而盛。中国古代陆路交通不便捷,依仗水路,水系通络之处常成名城望邑。

    江水淮水,均是东西走向,而肥水北入淮河,施水南入巢湖,巢湖之水又由濡须注入长江。

    因此江淮之间,合肥成为沟通南北之交通中枢,地理位置举足轻重。

    两汉之际,国家一统,加之江南尚未开发,因此合肥尚无显于世。

    正是汉末三国的开启,才让合肥之名彰显于历史之中。

    熊晨飞敢将九江郡的治所定于寿春,不仅是因为他有北涿中原的野望,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气魄。

    话分两头说。

    成功夺取广陵郡,收服了大将臧霸和农业专家陈登后,熊晨飞本来想趁着曹cao与袁绍再次决战无暇他顾之机趁机夺取小郡。

    但后方庞统传来消息,孙权出动了十三万大军几乎倾江东六郡之力猛攻历阳和合肥…

    熊晨飞无奈之下命臧霸为淮阴将军领本部一万人马驻守淮阴,陈登为广陵太守领二两万人驻守广陵。

    而陈宫为军师将军总管淮阴和广陵两地的内政和防务。

    熊晨飞自己则带着大军星夜兼程返回扬州…

    半个月前,会稽郡吴侯府中,江东帐下文武齐聚一堂。

    孙权拿出曹cao递过来的书信,说道:“曹孟德与我相约攻打熊晨飞,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张昭道:“吾听说陈熊晨飞正在猛攻徐州的广陵郡,此必是曹孟德惧怕徐州根基有失,这才想要联合主公出兵,为他牵制熊晨飞罢了。”

    “主公若动,刘表又岂会坐视不理?愚以为,出兵扬州不可取也。”

    周瑜却是说道:“子布之言虽然不错,然熊晨飞害死伯符,乃我江东仇敌!”

    “此刻,熊晨飞正领兵攻打广陵,后方空虚,正是我等挥兵北上,一举扫平龙之团之大好时机!”

    “又岂能因为忌惮刘表,而放过这个良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主公当尽起精兵猛将,趁着熊晨飞还没有回师时,争夺九江郡!”

    听见周瑜之言,孙权眼中露出了兴奋的神采。

    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之人,加上自幼边生活在父亲孙坚和大哥孙策两个牛人的阴影下,都说他这个吴侯都说因为父亲和大哥的功业而来。

    所以他一直也想干出一番丰功伟业。只是还没有找到好机会罢了…

    沉默片刻后,孙权他厉声说道:“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若不奋勇争先,早晚都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公瑾之言大善,吾欲尽起大军兵分两路奇袭扬州!!”

    “公瑾领兵三万攻击历阳,本侯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