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回巧破石城 (第2/2页)
是一清二楚。再加上龙之团谍报营送来的石城的情报让陈策准确掌握了石城从清凉山上引水的水渠的位置。 虽然,徐盛在石城囤积了足够半年用的粮食,他们只带了两个月的粮食,陈策根本耗不起。 而且即使缺粮,石城这千多士卒也能想办法坚持很久。 但如果是缺水那就不一样了,人体一旦缺水,不到三天就会失去战斗力,甚至很多人都会因为极度缺水而导致器官衰竭而死。 想到这里,陈策回过头,看了一眼身边士卒,轻声道:“走!” 随着陈策的一声令下,这群士卒开始转向,沿着山路前往水渠所在的地方。 他们这三千人小心翼翼的避开了巡逻的江东军士卒,像暗夜中的精灵悄悄的接近了山上的水渠… 。◆◆◆◆◆◆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少次的大统一王朝和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既然有战乱,就少不了攻城略地,既然攻城,就少不了要用冲车、云梯与投石车等攻城器具。 其实,古人还有一种攻城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在抗日神剧中也经常见到,那就是地道战术。 而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就有过八次有名的地道战。 第一次,公元198年曹cao与张绣的安众之战。曹cao军被张绣与刘表的联军围在安众,曹cao夜间挖地道,最终通过地道成功撤离。 第二次,公元199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袁绍率军攻打公孙瓒,公孙瓒坚守不出。 袁绍围城挖地道,挖到公孙瓒部队的城楼下,后来袁绍军穿过地道攻入城内,公孙瓒被逼引火自焚而死。 第三次,公元200年袁绍与曹cao的官渡之战。袁绍军再次采用地道战,想挖到曹军大营内,却被曹军发现。 原来曹军围着大营挖了一圈防御陷阱,袁绍军的地道挖不进来,袁绍地道战术失败,最终曹军大胜。 第四次,公元204年曹cao与袁尚的邺城之战。曹军围城,也学着用地道战,但是被袁绍守将审配发现并且破坏,曹军改用水攻,最终大胜。 第五次,公元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关羽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曹cao派各路大将来营救,援军通过地道与曹仁取得了联系。 第六次,公元228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诸葛亮攻打陈仓,命廖化率领三千掘子军夜挖地道,被魏守将郝昭发现,做出防御并化解,蜀军围城二十几日,无法破城,退走。 第七次,公元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公孙渊兵败进入襄平,司马懿帅兵围城,通过地道、云梯等方法一直攻城,公孙渊粮尽而亡。 第八次,公元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山口之战。姜维北伐途径祁山,扎营在祁山山口,却不料邓艾早已挖好了地道,姜维大营正在邓艾挖的地道上方,等到夜间,地道里涌出奇兵,蜀军大败,姜维退兵。 从史料来看,地道战的攻城方法在《墨子》中就有记载,并且还总结了防御的方法。在三国时期,地道战法已经频繁被使用,参战的士兵被称作掘子军,或者沟鼠军。 陈策虽然是山越一方头领,但他却不是完完全全的山越人,他之前也像甘宁那样的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后来洗手不干了就开始读书。自然知道这一些地道战的原理和典故。 ◆◆◆◆◆◆ 陈策带着手下士卒悄悄靠近了设置在清凉山腰附近的水渠,这里有近百名江东士卒守卫,他们有烟火通信,如果不能短时间全部歼灭的话必定会被山下的石城士卒发觉。 于是陈策打掉了强攻水渠投毒的想法,他还是决定挖地道。 只要挖通了通向水渠的地道,就能轻而易举的在石城水源中下毒… 徐盛毕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为了防范敌人悄悄挖地道攻入石城中,不但在城中几个钟繇的位置专门找人监视地下的动静,如果陈策真的选择在城外挖地道攻城绝对逃不过徐盛的耳目… 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破坏水源,徐盛除了安排了近百人防守水渠外,也有一支队伍在山上不断巡查。 为了隐秘。陈策都是晚上悄悄地在最险要的地段挖掘地道,这项巨大工程估计颇费时日,绝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 但这个清凉山刚好属于现代来说的喀斯特地貌,山中有不少岩层早已经被水水冲蚀出了不少的洞,这就减少了很多工作量、 于是就在陈策到达石城后的地二十五天,通向石城水渠的地道终于挖通了。 挖通了地道后,陈策也没有一开始就大量投毒,而是每天都投一点,不让石城守军及时发觉,一直到了第三天,石城守军陆陆续续出现中度症状后,徐盛才发现不对劲。 但等他醒悟过来时,陈策已经带领三千山越精锐出现在了石城脚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