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乡村小教师_第一百四十九章 利益分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利益分配 (第2/2页)

优势。首先他是以朝廷的名义兴兵讨伐,大义站在他这边。其次,他兵多将广。之中就说的很清楚,取胜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军事硬实力。最后,作为朝廷,天然的在招降工作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战争一旦开始,走向就完全是靠天了。没有人能准确预料战争的下一步。优势可能会变成劣势,强者也会变成弱者。在古典时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比较多的。

    想到这里。何进也明白了曹cao的意图。不愧是魏武帝,曹cao的战略眼光真是没的说。战争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政治!一切战争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何进目前的处境,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搞定内部的政治问题吗?不需要!

    他作为大将军,当然有发动战争的权力,也能够轻松完成战争动员。可这场战争对他的集团来说,是“不必要的战争”。朝中文武百官支持何进的原因不在于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许诺了“九品中正制”,确保士族门阀的利益。

    所以,对何进而言。第一要务并不是讨伐郭松,而是尽快将九品中正制实施起来,这样就能解决内部的政治问题。到时候再去平定外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否则,士族看到何进不兑现政治承诺,反而通过战争来树立权威,很有可能会背刺。

    民水君舟,这个“民”,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的就是官僚集团。

    想到这一步,何进一腔热血也渐渐冷静了下来。一子错,满盘皆输。曹cao说的很对,当务之急是先解决朝廷的问题。郭松虽然势力不小,可他毕竟是封臣,是没有对外扩张的借口的,夏国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

    “多亏孟德啊!”何进扼腕长叹,非常感激曹cao,道:“若不是孟德苦劝,我就要犯下大错了!孟德真是王佐之才!”

    曹cao松了口气,他真的怕何进脑门子一热,就对郭松发动战争。这真的不是打不打得过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打,需不需要打的问题。郭松老老实实俯首称臣,你却百万大军压过去,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么?吃饱了撑的?

    劝住何进放下战争的意图。曹cao便开始提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确的说:“大将军。文武百官支持你,就是为了九品中正。如今新君登基,正是百废待兴,一元复始的时候,此时不抓紧时间兑现承诺,就会引起不满了。”

    “此事我已明了。”何进微微一笑,道:“我本来打算先讨伐郭松,一统天下之后再来推行新政。可听了孟德劝告,讨伐郭松之事只能暂且放下了。先着手推进九品中正吧!明日,着急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士族,冀州士族等代表性的人物召开大会,共同商议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曹cao大喜,“大将军英明。”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这个职务,是专门留给世家大族的,比如袁氏、荀氏、杨氏等。

    通过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样最顶级的家族就通过层层选拔,将较小的士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互相争斗,扩大彼此的势力。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从此让官员品级高低有了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皇帝与世家绑在了一起,共同维护这一个利益体系。

    这一套政策的弊端当然也是非常明显的。随着世家垄断仕途,有才能的寒门弟子无法得到重用,豪族大家的酒囊饭袋却把持着朝廷的重要职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的出现,几乎是一种必然。国家的选官制度将一潭死水,自然就会走向衰亡。

    何进可考虑不了那么远了。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他现在就要下台,天下大乱就在眼前。

    翌日,召集世家大族朝议。

    各大家族都派出了自家官位最高的当家老人,带着自家杰出的年轻人,共同出席。比如说袁隗,就带着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弘农杨氏则是杨琦、杨彪二人作为代表。颍川荀氏则是太傅荀爽为代表,带着几个荀氏的子弟。荀氏目前成就最高的两个年青一代,荀攸跟着郭松混了,荀彧弃官潜逃之后,不知道隐居到哪去了。

    今天商议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中正官的人选问题。倒不是该选谁,而是各家应该拥有多少个名额的问题!

    首先开口的是袁隗,朗声道:“我兄弟二人,正好可以有两个职务。而我家两个年轻人,可以接班。”

    “是啊。”袁氏门生纷纷开口附和,表示支持。

    杨彪硬气道:“我弘农杨氏,两位九卿在此,至少要有两个职务。”

    杨氏的门生并不少于袁氏门生,这话一出来,立刻也开始振臂高呼,支持自己的带头人。

    荀爽却没有说自己该拿几个官,而是问何进,“大将军,这中正官,该有几个?”

    何进道:“该有九个。选拔小中正时,需要至少五个大中正同意才可通过。”

    “哦?”荀爽微笑道:“既然如此,我荀氏拿两个职务。算下来,还有三个空缺的。大将军想要如何安排?”

    何进老实不客气,道:“我也要当享有两个。最后一个嘛,就不按照世家分,按照名望和功绩轮班,每三年换一个人。诸位认为如何啊?”

    众人互相张望,似乎在思考这个分配方式的合理性问题。

    袁隗哈哈大笑,道:“可以!就听大将军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