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权敌 (第1/2页)
太后杨芷已在仁寿殿里哭红了眼,仁寿殿里的太监、宫女见太后大难临头,纷纷离开寝宫,各自逃命去了,只有婢女秋兰一人念及太后昔日恩情,仍旧守着太后,年轻的杨太后抬眼望了望眼前空荡荡的仁寿殿,好不凄凉。 这日并不是上朝的日子,贾后临时通告百官会集于太极殿,商议要事,因“平乱”有功,楚王、孟观、李肇等人尽皆加官进爵,并将以裴楷为首与杨骏有姻亲关系的贵胄关进了大牢。赏罚已毕,皇后贾南风想要惠帝亲政,自己垂帘辅政,还想要贾氏族人接管杨氏一族之人占据的多个朝中要职,这两项提议遭到张华、楚王等人的反对,张华等老臣推举汝南王司马亮主持朝政,贾后还未掌权,不敢触犯众怒,也没有立马答应,只是说太后也参与了叛乱,必须要惩处。 散朝后,贾后领着宫中禁军来到后宫仁寿殿,扔下了一大堆大臣们弹劾太后谋反的奏章,并宣读了皇帝的手谕,然后下令将太后押送到金庸城去严加看管。贾后看见以前那个服侍过她的宫女秋兰就在太后身边,索性把她二人关在一起,并下令不给饭吃,不料一个月后杨太后竟然没有饿死,贾后怒而换走了守值人员,并派人抓走了服侍太后的秋兰,不久,可怜一个开国皇帝的皇后,一国之太后,最后活活饿死于金庸城里。宫女秋兰闻知杨太后死讯,大哭了一场,然后亦解带悬梁自缢而死。 跑回封地的汝南王司马亮没有想重回洛阳,参军刘淮倒是时时进言,为汝南王出谋划策,谋划如何击败杨骏重掌大权,汝南王却只是说时机未到。 汝南王长子司马矩看到弟弟司马瑾一个人坐在塘边,愁容满面,不禁走过去问道:“天气这么好,怎么闷闷不乐?” 司马瑾抬头见是司马矩,反问道:“哥哥,你说我们还会回到洛阳吗?” “怎么,你很想回洛阳吗?” 司马瑾道:“很多亲友都在洛阳,临走时太过匆忙,没有来得及道别,很失礼,而且这里哪里比得上洛阳繁华热闹呢?” “父王有他不得不离开的原因,这样,我一会儿带你去骑马如何?” 司马瑾点点头:“好吧。” 正说着,汝南王帐下爱将李龙正巧进府,看到汝南王的两个儿子,作揖道:“两位世子,要去哪儿啊?” “啊,李龙将军,我们正打算出城走走。” “小世子看起来不太高兴啊!” 司马矩道:“这里实在比不上洛阳繁华热闹,怪不得他。” 李龙道:“小世子,我有一件事要告诉你,听完以后,你就会高兴的。” “什么事啊?”司马瑾问。 李龙故作神秘道:“等一下,待我把这封信交给你的父王以后,就告诉你。” 司马瑾勉强点点头。 李龙找到汝南王,将一封密封的书信交给他,汝南王拆开信刚看了一句,就一脸错愕,看完后递给旁边的参军刘淮。 “杨骏死了?” 刘淮看完书信后对汝南王说道:“恭喜殿下,张华、裴頠请您回去主持朝政,殿下终于可以重掌大权了!” 汝南王道:“这只是张华等人的意愿,并不是皇帝的诏令啊!” 刘淮道:“杨骏一死,朝中无人能掌控大局,殿下本来受先帝重托,又在洛阳颇有威望,杨骏一死,洛阳再无人能与殿下争锋,这等千载难逢的时机,殿下不可错失啊!” 汝南王想了一下,摇摇头:“我本无意与那杨骏争锋,当初杨骏处处紧逼,我不想国家生乱,不得不离开洛阳,现在杨骏死了,我在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令情况下,突然回到洛阳,世人会说我有争权夺利之心。” 刘淮道:“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殿下考虑周全,但该取舍时也要果断取舍。” 汝南王仍犹豫未决。 这时门外来人禀报汝南王,说是朝廷的人带着皇帝诏书来见汝南王。汝南王急忙出迎,来人宣读了诏令:皇帝旨意,召汝南王回洛阳辅政,封为太宰、录尚书事。 汝南王接过诏书道:“该来的终究会来,躲也躲不掉啊!” 刘淮道:“天降大任于殿下,殿下岂能有违天意?” 汝南王点了点头。 司马瑾还在等李龙,却见李龙急急跑来,还未等司马瑾开口去问,李龙道:“公子,我们马上就要回洛阳了!” 司马瑾听罢,愁眉尽展,喜笑颜开。 汝南王司马亮此次奉旨回京辅政,全不同于以往低调保守做派,变得高调且讲究排场,这汝南王司马亮本是晋文帝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