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武传 第一回 (第1/2页)
第一回:“平丘之会”两争锋,晏婴“二桃杀三士”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详说正文之前,先看天下大势。 话说昔日周幽王无道,先是宠幸艳妃褒姒,驱逐太子,后又犯下“烽火戏诸侯”这等大错,最终酿成了惨祸——西方的犬戎大军来犯,轻而易举地杀入了周朝的西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一带),周幽王四处告急却无人出兵相助,最终惨遭身死,西周亡。 其子周平王率晋、郑、宋、秦等诸侯反攻犬戎,终于将其逐走。但这时,镐京已满目沧夷,焚毁一空,于是平王举国东迁,定都于东都洛阳,史称“东周”。 周平王定都洛阳时,为公元前770年。从此时算起,便是春秋。 西周时,天下有小国数百,一齐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每年按时进贡,不敢不尊王令。及至周王室兵败东迁,国力大幅衰减,无力再对众多小诸侯们进行制约。因而,诸侯中实力较强者,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尊王令。 经过两百多年的争斗,齐、晋、楚、秦四国陆续崛起,他们不断蚕食身边的众多小国,各霸一方,周王室无力控制。自此,天下大势逐渐归于这四国。 四强实力相差不大,只凭硬碰硬的战术,尽捏些软柿子还可以,再想突破可就极难了。“晋楚之争”时,为了一个郑国,晋、楚两国先后出兵十几次,却依然分不出胜负。 夹杂在其中的小国们痛苦万分,而大国们动辄出动大军,对国力的消耗也是极大。 于是,春秋末期时,由实力不强但爵位甚高的宋国出面,连续主持了两次“弭兵会盟”,呼吁众强国停战。大国们早已筋疲力尽,便听从了宋公之劝及时抽出手来,纷纷扰扰两百多年的中华大地总算暂时归于平静。 ——公元前546年,随着第二次“弭兵会盟”顺利达成,四大强国一齐宣布休战。这时,横跨三百多年的春秋史已近于尾声。 公元前531年。 卫国重邑:平丘。 卫国不是大国,平丘也不是大都,往日自是热闹不起来。但今日非同一般:只见城内大设行宫一座,四处旌旗飘展,十数万大军铠甲森森,驻扎了城脚各处。 因平丘行宫内正商议大事。 初登大位的晋昭公喜气样样,安坐于殿内上首处,不时示意众人举杯畅饮。往殿下看时,齐、卫、宋、郑、曹、莒、刘、滕、薛等十余国的国君与重臣齐聚于此,外加晋国文武大臣,分作两排就座(此次“平丘之会”虽由卫国cao办,实则是由晋国主持,因而晋昭公心安理得的坐于上首)。席间,大多国君心无旁骛,乐得开怀畅饮,喧哗声不绝,唯有晋昭公与齐景公二人,虽也食rou饮酒,但举止异于旁人,心中另有一番主意。 酒宴行至一半后,晋昭公站起身来,四下巡视一番后高声说道:“先祖与楚国订立弭兵之盟时,楚人虽属蛮夷,但行事还算端正,因而盟约可行;可如今楚王(楚灵王)残杀其侄,祸国殃民,我等怎可与这种暴君再将盟约维持下去?今日请诸位前来,就是商议共同起兵,讨伐楚国一事,不知众位国君意下如何?” 喧哗声戛然而止。 曹、莒等小国国君向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在晋昭公面前乱表态;宋、卫等国实力稍强,见好不容易劝停下来的“晋楚之争”又要重燃战火,都有心要劝说晋昭公不可妄动干戈。这时,突然站起一人道:“若要纠集众国出兵,必得一盟主,不知这盟主之位该由谁来担当?” 说这话的,正是齐国国君齐景公。 晋昭公微微一笑,毫不自谦道:“若众位无异议,寡人愿担当这盟主一职。” 此时天下唯晋国最强。众小国国君之前见晋昭公力主要出兵伐楚,本就又惊又怕,这时他要强出头,都无话可说。 “晋公既可当此任,寡人为何不能担当?”齐景公针锋相对。 齐景公一说出这话,可更把众人给吓得不轻,只怕他当场就要倒大霉了。且不说齐国的实力要弱于晋、楚两国——就凭这“平丘之会”是晋国主持的,难道还由得你胡吹大气么? 果然,晋昭公听后大怒,重重的一掌击向了案上。他身后的武将一见主公怒了,一起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