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孙武传 第二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武传 第二回 (第3/3页)

预先已赶到此地,占着险要关隘堵住了去路。五万燕军长途奔袭,攻城器械严重不足,结果人数虽多,却都被堵在关隘之前。虽然个个吹胡子瞪眼,却都无计可施。

    田穰苴亲率大军起程快速向北急进,与守在这里的副将顺利会师。由于齐军刚击败晋军,士气更是高涨,加上如今主力又都集中在此,人数上也不输给燕军。所以田大将军也就不跟燕军玩虚的了,直接下了战书给燕军主帅:来日决战。

    两军人数相当,狭路相逢,一场恶战似乎在所难免。

    不料这时候燕军方面出了点意外。

    燕军主帅看着眼前的战书,正想好好构思明日的决战方案,偏偏这时有探子前来向他报告:“晋军大败,已被齐军赶回国去。”

    “什么?”燕军主帅拍案而起,不敢置信。

    要知道,燕国不比晋国,人家晋国财大势粗,地盘大并且又占着中原,做了多少代霸主了。而燕国地处东北,虽然地方也不小,但偏偏地广人稀,生产落后,后来的战国七雄时期燕国一直都是七雄中的小弟弟。

    晋军之强,冠绝天下。现在连晋军都败了,我们燕军哪里还是齐军的对手?燕军主帅想到这里,眉头紧锁。

    燕国此次之所以大动干戈派兵前来捋齐国这个传统强国的胡子,就是认定齐国和晋国之间必然有一番恶战,然后好趁火打劫。眼看晋国如此轻易的被齐国逼退,燕军主帅自然心有余悸。

    但贸然下令全军撤退的话,齐军刚好趁势追击,后果必然严重——晋军就是例子。

    燕军主帅不是傻子,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

    他沉思了良久,终于想到了一条他自认为的万全之策。

    夜已深沉,清澈的夜空中布满繁星,一弯浅月斜斜挂在天边。黑色苍穹之下,只见照明的火把有如星空一般,也在处处闪烁。

    齐军营内一片寂静。

    此时除了哨兵外,士兵们连日奔波早已疲惫,都已酣睡。但见主帅帐内却仍然灯火通明,田穰苴仍在筹谋退敌良策。

    就在这时,有哨兵前来通报:“报告大将军,现在燕军阵营大开,似乎有撤退迹象。”

    田穰苴听后抬起头,轻描淡写地问哨兵道:“燕军已撤退了多少人?”

    “报告大将军,敌军方才开始撤退,我就立即前来禀报。”

    “嗯。”田穰苴吩咐哨兵:“你继续注意查看,等发现敌军全部撤走时,再来向我汇报。”

    “遵命!”

    又过了好几个时辰,探子来报说:“报告大将军,燕军已经几乎撤走完了。”

    “好!”田穰苴站起身来,吩咐营外卫士道:“立即召集众将士,紧急集合!”

    因他之前“斩将立威”立得好,连庄贾都敢杀,因而军令一下,无人敢不从,片刻后,刚泛起鱼肚白的天色下,近五万大军已集合完毕。

    田穰苴等大军集齐后,下令道:“众军士听令,步兵负责守营,所有战车都随我出战!”

    一声令下,生龙活虎,威猛无匹的五百齐国战车迅速集齐。然后,在田将军的亲自率领下,向燕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燕国主帅由于担心齐国追兵,因此让步兵和辎重在前,自己亲自率领骑兵在后巡逻保护,一路向燕国撤退过去。一直退到黄河边上,都没有看到齐国追兵的身影,燕国元帅大喜,忍不住大喊道:“天佑我大燕!”

    他庄重的下令:“全军渡河。”

    数万燕军稀稀拉拉的开始渡河,这时距离上次渡过黄河进入齐国还没有多少天,因此船只齐备,很快便凑齐了。

    齐国这边,田穰苴一边率领战车大军追击,一边不断的安排轻骑兵远远的跟随在燕国大军身后观察动向。当他得知燕军已经开始渡河时,立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可怜的燕军,才刚开始渡河不久,就发现大量战车部队黑压压的突然出现。虽然这次出战齐国的步兵没有跟随过来,人数上较燕军要少得多,但是燕军的很多士兵都已经上了船过了岸,剩下的匆忙之间没办法辨认齐军的人数,都以为齐军已全部出动,很多会游泳的都开始往黄河里跳。

    乱了,这下全乱了。

    势均力敌的两支军队,凭借田穰苴的运筹帷幄,居然形成了如此一边倒的局势。

    短短几个时辰后,战斗便宣告结束。

    这一战,齐国只凭借一支快速小分队,便成功的击败了数万燕军。战后清点战场,齐军竟然斩杀燕军一万多人,比自己的出战人数还多,而齐军这边却基本上没什么伤亡。

    对燕军来说更惨的是,很多士兵在强渡黄河的过程中由于游泳水平不够,被湍急的河水冲得无影无踪。因为横渡黄河这种壮举,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完成的。

    此战结束后,田穰苴集合众将,阐述了自己的用兵思路:论军力,晋国强而齐国弱,因此只需将晋国大军逼退回国便可见好就收,此外,晋国境内多是险山峻岭,如果长途追击晋军,极有可能会遭受伏击;而和燕军的那一战,论实力是齐军强而燕军弱,何况我方先前已击败晋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如此有利局势下,我军可以从容的尾随追击,他燕国大军渡过黄河而来,现在撤退必然要渡过黄河而去,“候其半渡而击之”,我军方能大胜!

    此所谓因时制宜,相机而动是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