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吴起传 第二十六回 (第2/2页)
,但也算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魏武侯执政后期,魏国人才大量流失,魏国却依然能稳坐战国第一强国的位置,公孙痤的贡献不小。 不过,正所谓文人相轻,面对着天天喊着要当相国的吴起,他心里要是能乐意那才怪了。 第二位,王错,卫国人。 这个王错,本该是无名之辈。他既不是高官,也不是能臣,充其量就是魏武侯的亲信而已,但偏偏就因为赶走了吴起,而名扬史册。 那他怎么和吴起结下梁子的呢,说起来那可就久远了。 早在十几年前,就在魏武侯刚登大位,继续授于吴起河西经营权的时候,王错还只是魏国朝中的一名中级干部。不过,他官虽不大,却是主公的宠臣——魏武侯挺喜欢这小子,出去办点事的话老爱带着他。 那时魏武侯毕竟是小伙子,又是刚刚上任,对闹着要当相国的吴起有点不放心,就搞了次下基层调查。 魏武侯的第一站,就是河西。 他游览着壮阔的河西地区(那时候吴起已经搞定了大半个河西),不禁雅兴大发,他对周围人说道:“如此险峻的山河边关,正是我大魏国的宝贝啊!” 见到主公这么说,旁边的王错赶紧搭腔说道:“主公英明,正是如此。” 当时除了王错外,吴起也在场。他很不屑于王错的阿谀奉承,就对魏武侯分析道:“如果主公您认为大魏国的强大是依靠地利,那我们魏国就危险了。”他见魏武侯不理解,又补充说道:“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不在于地利,而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品行,如果主公因为我们魏国地势险峻就沾沾自喜,那么即使我们有再险固的河川,基业也难以保障。” 魏武侯本来就对吴起就有点不满,被这么一反驳很是不高兴。不过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再想想吴起的话也颇有道理,便敷衍道:“吴将军说的很对,寡人受教了。” 魏武侯也就罢了,毕竟吴起是自己的臣子,提点建议也是为了魏国好。但王错就不一样了,好不容易拍个马屁,还给吴起给挪到了马尾巴上,脸色就不太好看了。但他也没办法:人家是魏国重臣,领兵镇守一方,相当于总督的地位,自己一个小小的文官,能拿他咋办? 就这么一件小事,让王错心中仇恨的种子深埋了十几年,直到公孙痤登上相位后,终于两人双剑合璧,开花结果。 一个怕被夺相位,一个像要伺机报复,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干掉吴起。 但吴起位高权重,手里又握着重兵,并不是说动就动得了的。因此这两人虽有这个心,但真碰到这个实际问题时却一筹莫展了。 公孙痤一个仆人却很聪明,他看出了两位大官人的心意,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真想干掉吴起的话,其实很容易——只要主公说句话不就成了吗? 对啊!魏武侯也不喜欢吴起。这下两人大喜,之前咋就没想到呢? 陷害方针既然确定,实施过程那就简单了。 于是,公孙痤找机会对魏武侯进谗道:“吴起这个人,虽然能力卓著,但是野心太大,主公你不加以控制的话,只怕会后患无穷。” 魏武侯听后问道:“那你说该怎么控制?” 公孙痤见主公搭腔,便赶紧提议道:“只要主公许配一位公主给吴起,如果他欣然接受,今后便会对我魏国死心塌地。” 魏武侯一想,确实是个好主意。吴起虽然有过“杀妻求将”的坏名声,但总不至于敢为难一国公主吧?刚好我的meimei们有几位还没出嫁,就这么着吧。 吴起见主公赐婚,本来也想同意。不料这个公孙痤和王错的计策还有下半段,结果就真把可怜的吴起同志给套进去了。 公孙痤见主公已同意赐婚,就找了个机会请吴起喝酒。酒席上,二人说点哥俩好之类的场面话,本来倒也其乐隆隆。谁料想这时候突然跑出来一个疯婆子,莫名其妙的把公孙痤骂了一通,搞的旁边的吴起都不大好意思。 公孙痤是当今魏国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骂他!难道有人活腻了? 但是,这个凶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那位公主老婆大人(前面提过,公孙痤是魏文侯的女婿)。公孙痤也表现的够窝囊,身为相国,竟然被骂的一言不发,只顾痛哭流涕。 看起来似乎很惨,但这正是公孙痤和王错设计的连环计:先给吴起求来个公主准新娘,再让他看看娶个公主娘子的严重后果。只要吴起还是正常男人,肯定就会乖乖中计。一旦吴起的辞婚文件送到魏武侯那里,就算大功告成! 事后,公孙痤为了加强效果,还特意在吴起面前大倒苦水:贤弟啊,你看大哥我不幸娶了个公主老婆,打又打不得,骂也骂不得,整日受她欺凌,这日子真是过得度日如年……唉…… 他们认为:只要这么一搞,就算被赐婚的这位公主真的貌美如花,倾国倾城,吴起也绝对吓得不敢再要了。 事实证明公孙痤的表演能力确实够好:一纸辞婚文书很快就到了魏武侯手中。更绝的是,吴起不但没敢要老婆,而且吓得连官也不当了。写了辞婚信后,他直接跑回河西收收行李,就坐着小船逃离了魏国。 得知吴起潜逃的消息后,公孙痤和王错两人一方面赶紧上书魏武侯下旨捉拿,一方面两人也是击掌相庆:吴起一除,魏国尽归我二人掌控矣。 在那两人欢呼雀跃时,可怜的吴起已在狼狈地逃难,但他之所以要逃却并非害怕凶狠的公主老婆。要知道,吴起的才智可谓是天下无双,如果连这点区区伎俩都猜不透,那还怎么能独挡河西二十年? 他之所以潜逃,是因为他明白:如今魏武侯深信此二人,而通过之前主公的态度来看,自己在魏国的前途已经毫无希望。即使今日躲过这一劫,难保他日主公又随意听信流言蜚语,等到那时,再想脱身就没这么容易了。 既然早晚要走,干脆今日就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不过,当他乘坐着一艘小破船凄凉地离开魏国河西的那一刹,看着眼前所熟悉的一切,他的眼角边依然不禁有泪光点点。 跟随他多年的贴身随从目睹着吴大将军(眼下已是庶人)的不舍之情,忍不住问他:“将军,我一直认为您胸中足以包容四海,想不到您竟然也有难以割舍的时候?” 吴起望着渐行渐远的广阔河西,黯然地回答道:“当初我逃往魏国时之所以毫不感伤,是因为知道鲁国国力衰弱不足以成就大事,因此,离开鲁国对我来说本不足惜。但是,魏国国力强盛,足以一展我胸中抱负,我苦心经营河西多年,好不容易才获得攻灭秦国的大好机会,却不得不中途离任……唉,我担心秦国民风彪悍,一旦让他养成气力……到那时,魏国将前功尽弃,只能任由秦国鱼rou了。” 他的随从听了,也只能妄自感慨,不能再发一言。 吴起既然要离开魏国,秦国那是绝对不能去的;而齐国的“老朋友”田和这时已经成功篡位当上了齐国国君,自然更不能去;韩国、赵国都是魏国的盟友,也是不去的好;再考虑到最北方的燕国足够遥远……那…… 那就去楚国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