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吴起传 第二十九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吴起传 第二十九回 (第1/1页)

    第二十九回:赵、魏交兵争卫国,南北夹击双建功

    随着吴起“乱枪打鸟”般的四面出击,才半年多时间,楚国的东、南、西三处边界全部安静了下来,可以专心对付北面的魏国了。

    时局的发展,如同事先彩排好一般。当楚国获得一心向北的契机时,三晋之间果然如吴起预料的一般,发生了内讧。

    三晋之间产生矛盾是必然的。正如在下之前所述,晋国一分为三后,魏、韩、赵之间为了自保,虽然在前期团结一致,但由于地利条件不一样,就难免产生分工不均问题。

    在三晋联盟期间,魏国作为盟主,西攻秦、南伐楚,得到的实惠最多:从秦国得到了河西地区,从楚国得到了大梁等地,好地方全让他给占了;韩国则一门心思对付楚国,混的也不差,虽说战利品不如魏国,但由于他自身实力最弱,因此得了部分河南土地也就满足了;只有可怜巴巴的赵国,每次都出兵又出力,却总是替人帮忙,自己几乎什么也没得到。

    当然,赵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那次吴起曾经领着三晋联军东进伐齐,由于赵国和齐国挨得最近,如果能够打进齐国本土,得到的土地自当归属赵国所有。

    结果,联军才刚开赴到齐国边境,就立即宣告全军解散,因为齐太公田和主动求和了。

    偏偏魏军是三晋联军的主力,赵武侯虽不甘心,却也无能无力,只好也跟着下令赵军撤退。

    久而久之,赵国也怒了,怎么,活该你们吃rou,汤也轮不着我?

    出于长期的愤怒,等到赵武侯的儿子——赵敬侯继位时,就不像他先父在世时那么乐意做魏国的小跟班了。

    他刚登基大位不久,卫国(吴起的故乡)君主也去世了。赵敬侯见大好机会不容错过,便招呼也不跟魏国打一声,就率着自己本国的人马,浩浩荡荡的前去攻打卫国。

    他这种欺软怕硬的行为,也算是被魏国逼出来的——与其跟在你们身后一无所获,不如我赵国自个单飞。

    卫国属于弹丸小国,岂能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对手。没多久,卫国的大部分土地都落入了赵国手中。

    卫声公(卫国国君)没办法,只好跑到邻居魏国那去求救。他答应魏武侯,只要帮自己劝退赵军,愿意再割让一部分土地给魏国。

    魏武侯也怕赵国日渐坐大不好控制,立即以盟主的口气命令赵国撤军。但赵敬侯眼看灭掉卫国只在旦夕之间,岂肯无功而返?

    魏武侯见赵敬侯刚上任就不听话,勃然大怒。他一边下令魏军主力大举北上,一边联络赵国的世仇齐国前来配合,加上已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卫国,三国合力,集体向赵国宣战。

    这下子,赵国的形势急转直下——别说灭卫国了,能保住家园就不错了。

    赵敬侯立即下令撤回所有军队,本以为这样魏国就能放过自己。不料魏国得势不饶人,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又有盟军,集中火力对着赵国一阵猛攻。赵国虽说不弱,但和魏、齐两强相比,差距还真不小。结果,“小牛犊”赵敬侯被打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

    没办法,他只好派人跑到老朋友燕国那去求救,谁想到燕国这时唯恐受到牵连,一点也不念旧情。任由使者哀求了半天,他们只对赵国进行了精神上的鼓励和语言上的慰问,一个子儿都没舍得派出来。

    秦国和韩国就甭指望了,都畏惧魏国如老虎,只能看看楚国是否愿意帮忙了。

    楚悼王收到赵敬侯的求援信,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下令:集体开会!

    楚王的意思是集思广益,不料几乎所有楚国官员都异口同声:魏国如此强盛,我等躲之唯恐不及,绝对惹不得。楚王听了也是连连摇头。

    但仍有一人力排众议——令尹吴起。

    他的话一出口,可谓掷地有声:因为魏国太强就不去救赵,是何道理?如果不救,魏国兼并了赵国后实力必然更加强盛,那时楚国哪还能是他的对手?现在赵国向我们求援,正是天赐良机,必须救,而且须用全力去救。

    另外,他还从战略上对楚王深入分析:此战打败魏国还是其次,只要能够和赵国联手,三晋联盟就算是彻底瓦解。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何乐而不为?

    楚王听后决心已定,让吴起立即率大军十万前去救赵。

    楚国出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赵国。知道援军将至,赵国也奋起勇气,凭借都城邯郸防守坚固,打退了魏、齐联军的多次进攻,虽说战局不利,但双方大体趋向于相持阶段。

    楚军这边,吴起考虑到救援赵国路途遥远不说,中途还会遭遇魏军的层层阻拦。于是他改变前去赵地的初衷,一如当初伐齐救燕一般,率军直捣魏国腹地。

    魏军的主力此时全在啃邯郸这块硬骨头,哪曾提防“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很快就被楚军打破了南部边境,突击到魏国境内。

    魏武侯听说楚军大举入侵,南方前线节节败退,大惊失色,连忙下令前去讨伐赵国的全部魏军急速撤回。齐军和卫军原本想跟在魏军后面趁火打劫,捡捡现成的,结果一看魏军连招呼都不打就撤兵了,也唯恐自己跑的慢,立即火速撤退。

    邯郸之围立解。

    赵敬侯已经忍够了魏武侯的凶狠霸道,眼看魏军匆匆回师,知道肯定是“新朋友”楚国帮的忙。为了出口恶气,同时也是为了配合楚军的攻势,他下令赵军南下追击撤退中的魏军,务必要让魏国人知道背信弃义的下场。

    之前还洋洋得意的魏武侯见卒然间被人南北夹击,也是手忙脚乱。他赶紧派使者向已经回师的齐军好言相劝,希望能够继续合作。但齐国人早已看出势头不对,哪还肯来趟这浑水。齐废公(齐太公田和之子)不仅断然拒绝了魏国的请求,而且还驻兵边境进行观望,一旦魏国彻底失势,他还想从魏国这再趁火打劫一次。

    战国,真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时代。

    拆东墙补西墙,越补越糟,这就是魏国目前的处境。

    楚军和魏军在魏国境内的州西(今河南沁阳一带)相遇。楚军有备而来,又有名将吴起挂帅,如同满弓射箭,攻势税利不能阻挡;而魏军前线早已败退多次,军心不稳,这些援军又才匆匆回师,长途跋涉早已疲惫,眼看楚军咄咄逼人的攻击势头,人人自保,早已失去之前攻打赵国时的那股子锐气。一仗打下来,魏军大败,十万援军被打得找不着北。这下别说救援了,哭爹喊娘的他们逃命还来不及。楚军顺利突破州西一带的防御体系,直抵魏国重镇大梁,饮马于黄河岸边。

    另一边,赵国也不遑多让,赵敬侯嗷嗷叫着要报仇雪恨,亲自坐镇军中下令赵军猛追猛打,只恨不能一口气把魏国给灭了。赵军与驻守魏国北部边境的数万魏军多次激战,也是成功突入魏国境内,占领了棘蒲(今山东魏县一带)、黄城(今河南内黄一带)等魏国北部城池。

    昔日不可一世的中原霸主,令人威风丧胆的赫赫大魏,竟如同面团一般被楚、赵两个拳头压了个扁扁实实。楚、赵两军在魏国境内连奏凯歌,将本有悬念的三国战争打成了两边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