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膑传 第三十一回 (第2/2页)
一瞪,道:“相国胆怯了?” “并非微臣胆怯,只是微臣并非吴起。眼下河西的魏军虽然精锐,但人数远少于秦军;而秦军骁勇善战,天下皆知,微臣只怕有辱主公使命。” “兵少?那有何难,寡人再为你增兵十万!” 于是,魏惠王另行召集了各地守军数万人前去增援,并且胁迫韩、赵两国派兵协助。韩懿侯不敢不从,只得派出数万韩军跟随魏军出战;赵成侯却不领情,只答应魏惠王不干涉秦、魏两国交战,承诺中立。 不管怎么说,河西地区的魏军实力总算是大大地增强了。魏惠王目送着十几万精兵开赴河西前线,安下心来静待佳音。 那公孙痤率领着十几万大军到了河西后,采用了和吴起当年一样的战术:先守后攻。 魏惠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秦军的厉害,他公孙痤却是识货的:当年吴起虽说只凭借七万河西军就能百战百胜,但哪一次不是险中求胜。公孙痤自知才能远不如吴起,又不得不战,到了后便立即硬着头皮开始筑城。 这个主意确实不坏:吴起凭借着“吴城”数次挫败秦军;公孙痤自然也能凭着“公孙城”数次挫败秦军…… 数月之后,战报传来:魏军大败。 秦献公不是秦惠公,不会乖乖地等着“公孙城”修建好再去进攻。他见沉寂了许多年的魏军又开始筑城了,知道是公孙痤这老东西想使坏,连忙下令道:全军出击。 不用出兵十万、八万的前去试探了,所有秦军全部出动,务求必胜! 这下好了,那边公孙痤正带着魏、韩两军忙于筑城呢,这边齐刷刷的几十万秦军开赴过来,哪能抵抗,因此大败。 公孙痤眼看大事不妙,只得率着“魏、韩工程队”赶紧撤退,好不容易才撤回到魏国腹地。这时再看两军士兵,个个都是灰头土脸。 他想不通了:同样都是筑城,怎会差距如此之大? 再细细想想? 想来想去,他总算明白过来:当年吴起筑城时魏国只在河西占了巴掌大的地方,因此“吴城”距离魏国很近,距离秦国却很远,等到秦军发现时城池早已修筑完成;眼下他这座城池是筑在武城,早已离开了魏国本土,距离秦国新都栎阳却只有几百里地。人家秦军朝发夕至,不挨揍才怪! 还好,此战魏军主力未遭重创,魏惠王也没怪罪他。 魏军伤亡不大,秦军却几乎没有伤亡。这下好了,秦献公打仗打上瘾了。 两年之后,这次轮到秦献公主动出击。他这时早已看出魏军最精锐的士兵都在河西,便特意绕开了河西地区,走了个“C”字型线路,贴着韩国边境出发向北进攻,渡过黄河直逼魏国都城安邑。 魏军的主力这时都滞留在河西一带,不曾防备秦军会来这一手,再次大败不说,而且是大败特败——被秦军斩首六万,几乎将魏国留在南线防备韩、楚两国的军队斩杀殆尽。 魏惠王被吓坏了,连忙下令河西军赶紧回救,同时恳求韩、赵两国前来救援。这次韩国也被吓傻了眼,没有出兵帮助;好在赵国这次讲了义气,出兵五万迅速赶来。 毕竟是深入魏国作战,秦献公那边也无意继续深入,便见好就收下令撤军。 经过这两次试探,秦献公觉得心中有底了,隔年又迫不及待再次出兵。 这一次,他决定不再和魏国纠缠——直接收复河西。 于是几十万秦军再次出击,誓夺魏国重镇:少梁。 若说崤山是秦国的屏障,那少梁则是魏国的屏障。少梁位于黄河东岸,只要秦军攻下少梁,便能切断魏国腹地和河西之间的联系。 如此战略要地,魏国岂肯随意放弃,也是押上了所有士兵前去增援。由于魏军的誓死抵抗,加上秦国三年内连续出兵多次也已疲乏,这次两国打了个难解难分。赵国眼看秦国逐渐强盛起来,也担心魏国万一再次大败会将战火波及到赵国,再次出兵相助。 秦献公眼看攻下大梁无望,只得泱泱撤军,这次魏国总算成功守住了阵地,可算是小胜。 魏惠王眼看秦军无功而返,才算放下半颗心来。他以为秦军这次吃了亏,几年之内肯定不会再来,又和韩、赵两国再次争执了起来。 要知道,韩、赵、魏三国虽重新做回了盟友,按规矩却也要分出个大哥、二弟、三弟。韩、赵两国见魏国年年都要请救兵,哪还肯真心服他做大哥。魏惠王见秦军刚退,这两位小弟又不听话了,恼得一时性起,再次出兵去讨伐韩、赵二国。 秦献公刚撤军归国,听到三晋之间再次内讧的消息后,喜不胜禁,重新发兵前去争夺少梁。 这等局面下,魏国的河西守军再也无力反抗,大败给秦军不说,连主将公孙痤都给秦军俘获去了,可算是输得体无完肤。 如此三番五次折腾,魏惠王到这时方才明白今日的魏国已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秦国也不再是那个脆弱的秦国。没办法,他只得和韩、赵两国再次恢复友好谈判:大哥我也不争了,三兄弟齐心对付秦国要紧。 然而,秦军这时却是真的收敛了。少梁之战大胜后不久,数十万秦军齐刷刷的撤回国内,连好不容易争夺下来的河西地界都只留轻兵把守。 ——因为秦献公去世了。 ——此时是公元前362年,由于前期最强的魏国遭受了严重打压,战国七雄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